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82733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用哲学思维看社会建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哲学,我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好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以在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中分清主次、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这个学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了更深一层的

2、体会。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但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终究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还改造世界,这里的“世界” 讲的主要是客观世界,我们的一切活动就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首先,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

3、性为前提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改变规律。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它都在以其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性质发挥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规律”,例如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性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客观规律不依赖人的意识存在,我们处理事务的方法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当代社会,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有创造性得投身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和谐社会的“和谐”就需要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和社会的建设。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遵循规律的客观性,那么我们的行为就

4、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为了社会的建设,人们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规律的客观性,对大自然过度索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南方的湖泊萎缩、西北的土地沙漠化、东北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都是我们忽视规律客观性造成的恶果。除了自然规律,我们更需要认识和遵循社会规律,毕竟社会才是我们依托建设的实体。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样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事半功倍。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发现镭

5、的故事。居里夫人当时在十分简陋的原始实验室里花了45个月的时间,消耗2000吨药品和800吨的水,才从400吨粗杂的沥青矿石中提炼出一克镭的化合物,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千辛万苦,呕心沥血。但是最终她的成功就说明了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定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谐社会的主体就是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只有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味尊重规律、墨守成规,却没有发挥能动性、与时俱进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只会停滞不前,我们的

6、创新源泉也会枯竭,这是一件多么可拍的事儿!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将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更加美好。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怎么把这种辩证思想运用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便是最好的印证。我们的社会需要发展,科学发展就要求我们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尊重一切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让自已一切构建和谐社会的源泉涌动。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用哲学的眼观看待社会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同样我们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到道理。掌握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让我们把和谐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