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复习.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6690662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心理学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心理学复习.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心理学复习1、什么是心理学?安全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安全科学的理论,讨论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与安全相关的心理现象,研究人对安全的认识、情感以及与事故、职业病作斗争的意志。2、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包括了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人的心理现象参见图l-1。心 理 学心心 理 现 象象心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人对现实态度的体验、情绪、情感、情操。意志过程人在工作时不怕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2、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3、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对象、方法研究任务:安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劳动生产过程中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其任务是减少生产中的伤亡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事故的原因,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状态,探讨人的行为特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安全的关系,发现和分析不安全因素、事故隐患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联以及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员的安全和生产顺利进行。研究对象:安全心理学并不企图研究所有影响人的安全的因素,而只是从心理学的特定角度

3、研究人的安全问题。(1)研究生产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如何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研究工作设计和环境设计如何适合人的心理特点(3)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设备和工作的要求,包括通过人员选拔和训练,使操作人员能与机器的要求相适应;研究人的作业能力及其限度,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4)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如何相互适应(5)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和规律(6)研究如何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 包括“望”、“闻”、“问”三种手段,即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心理测量 考虑两个因素1)信度(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评分者信度)2)效度(内容效度、效标关

4、联效度、构思效度)(3)实验法 (安全心理实验中的干扰变量;实验中对干扰变量控制的方法) (4)模拟仿真4、安全心理学的应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预防工伤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分析处理事故等方面。1)安全思想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常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原因。2)通过安全心理学对主观和客观心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管理人员认清安全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从而调动广大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3)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做好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运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从事危险性大的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教育。4)对影响整个

5、系统运行或与安全生产有非常关键作用的岗位,通过合适的职业选择,选拔合适的人选。5)对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和措施。6)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大量原始资料,通过统计处理,找出事故产生原因及其变化规律。7)对事故主要责任者、肇事者在发生事故前的心理状态、情绪以及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进行深入分析,以阐明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必要措施,杜绝以后再发生同样事故。8)从知觉、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对一些经常有不安全行为的工人,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9)运用安全心理学的知识,对生产设备、机具、安全保护装置、工作场所以及

6、工作环境经常进行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使设备、机具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工作场所适合人的操作,工作环境不影响人的安全和健康,从而达到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设备能力、降低能耗、减少工伤事故的目的。10)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知识,进行经常性的、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5、安全生理听觉:1)接受无方向信息2)人耳对听觉呈指数性关系3)时间差判定方位4)听觉的掩蔽性6、能量代谢人不仅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需要也要消耗能量。因此,把人体内能量的产生、转移和消耗称为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按机体及其所处的状态分为三种: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基础代谢量,安静时维持某一

7、自然姿势的安静代谢量和作业时所增加的代谢量。7、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过程中体力消耗和紧张程度。它是用来计算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的一个指标。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劳动强度就大。劳动强度与作业性质有关,作业可分为静力作业和动力作业。目前,国内外对劳动强度分级的能量消耗指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相对指标,即相对代谢率RMR。这种指标在国外应用比较普遍,目前在我国已开始使用。另一种是绝对指标,如8h的能量消耗量,劳动强度指数等。8、安全心理 人的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 1)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性格可分为先天性格和后天性格。 2)能

8、力是指那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感觉能力和想像力等。 3)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动力,简单的说,它是人们为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它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4)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按情绪的体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特征包括坚定的目的性、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9、安全心理学对事故的分析方法 1)人

9、机工程学分析。人机工程学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大量的原始资料,从人一机一环三个方面去找出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动规,找出哪些是人的因素引起的,哪些是机器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哪些是人的因素与机器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2)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一般的事故统计分析可按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工种、性别、工龄、年龄、事故类型、性质、事故原因,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寻求事故的规律。3)个案事故分析个案事故分析常用在为了找出事故潜在的隐患,防止以后不再发生同类原因的事故,以及采取最适宜的预防措施,常常需要对个案事故进行心理学分析,以找出不安全的因素。4)事故的流行病分析事故的流行病学分析是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

10、方法,研究特定的职业人群在特定的生产环境中受到特定的危害因素所造成的对安全的影响,并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10、事故的定义 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中断,并有时造成人身伤亡或设备损毁的一种意外事件。比较完整的定义通常包括性质和后果两个部分,性质包括事件的多因素关系和事件的进程;后果包括伤害、疾病、物资损失和经济损失等。11、生物节律及其应用意义 生物节律变化曲线图P51 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现象,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的自然规律。许多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都存在着随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它们似乎是受着某种内在时间的

11、控制,这种现象称为“生物钟”。它反映着生物为适应昼夜、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规律,因而也称为生物节律。 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大起,直至命终止,都存在着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33天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 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上的应用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事故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 生物节律的应用意义:1)生物节律,尤其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依据,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说,其差异性不容忽视;2)事故的发生并不仅受生物节律单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且带有一定偶然性。3)从心理学角度看,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无论是管理者提醒作业者注意安全,还是作业者自我

12、提醒,对于加强安全意识,都有积极意义。12、事故倾向性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有少部分这样的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事故次数比其他人多得多。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倾向性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即这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13、性格测试 对性格测验,最常用的是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和YG性格测验。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为:因素A:乐群性;因素B:聪慧性:因素C:稳定性;因素E:恃强性;因素F:兴奋性;因素G:有恒性;因素H:敢为性;因素I:敏感性;因素L:怀疑性;因素M:幻想性;因素N:世故性;因素O:忧虑

13、性;因素Q1:实验性;因素Q2:独立性;因素Q3:自律性;因素Q4:紧张性。YG性格测验是日本心理学家矢田部以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性格特征论为基础,结合日本人特点修订而成的一种个性测验,用以测量人的五类12种个性特征,并根据这12种特征可将人的性格区分为五种典型的性格类型,即:A型(一般型)、B型(不稳定积极型)、C型(稳定消极型)、D型(稳定积极型)、E型(不稳定消极型);此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混合型性格类型。14、心理特征与安全 (1)感知觉与安全 1)感觉和知觉感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人脑对于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4、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反映内容不同。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产生过程不同。感觉的产生是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物质,而知觉的的产生则依赖于已有知识经验。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简单,而知觉复杂的多,它包括记忆、思维、言语等在在内。2)联系: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内容愈丰富,知觉愈完整,愈深刻。感觉和知觉不可分,因为客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因而感觉也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二者合称为感觉。 (2)情感与安全情感过程是人的心理

15、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于人的愿望、态度相结合,人对外界事物的情感或情绪正是对这些外界刺激评估或认知的过程中产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取决于人当时的需要,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决定了情感或情绪能否产生及其性质。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情绪反应既依赖于认知,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认知,这种反应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2)记忆与安全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能保持1秒钟,信息量大。2)瞬时记忆保持时间短。3)瞬时记忆未经任何加工,很容易被消失或遗忘。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保持在1分钟之内,容量有限,为单纯储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