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68833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系统组成与数学建模1)系统组成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可在系统中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 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二者之间实行嵌套(或称串级)联接如下 图所示。图3-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结构ASR转速调节器ACR电流调节器TG测速发电机图中,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 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节器一般都采用 P I 调节器,这样构 成的双闭环

2、直流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示于下图。图中标出了两个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的实 际极性,它们是按照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电压Uc为正电压的情况标出的,并考虑到运算 放大器的倒相作用。U2)数学建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图中WASR(s)和WACR(s)分别表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传递函数。如果采用PI 调节器,则有WACRT s + 1(s ) = K i TsiW (s)=ASRT S + 1K nn Tsn设计方法采用工程设计法1、设计方法的原则:(1)概念清楚、易懂;(2)计算公式简明、好记(3) 不仅给出参数计算的公式,而且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4) 能考虑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情况,同样

3、给出简单的计算公式(5) 适用于各种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2、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思路:(1)选择调节器结构,使系统典型化并满足稳定和稳态精度。(2)设计调节器的参数,以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一般来说,许多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都可表示为R(s)C(s)W (s)Tk n(T s+1)jW (s) =js r n (Ts + 1)ii=1上式中,分母中的 sr 项表示该系统在原点处有 r 重极点,或者说,系统含有 r 个积分环节。根据r=0, 1, 2,.等不同数值,分别称作0型、I型、II型、系统。自动控制理论已经证明,0型系统稳态精度低,而III型和III型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

4、因此,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较好的稳态精度,多选用I型和II型系统。三、 电流环设计反电动势与电流反馈的作用相互交叉,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转速的变化往往比电流变化慢得多,对电流环来说,反电动势是一个变化较慢的扰动,在按动态性能设计电流环时,可以暂不考虑反电动势变化的动态影响,AE 0。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作用的近似条件是II 1 3(3-45)c T Tm l式中eci电流环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图 3-19 电流环的动态结构图及其化简(a)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把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同时等效地移到环内前向通道上,再把给定信号改成 则电流环便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图 3-19 电流环的动态结构图及其

5、化简(b)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Ts 和 T0i 一般都比 Tl 小得多,可以近似为一个惯性环节,其时间常数为Ti = Ts + Toi简化的近似条件为1 1 Ti,选择Ti=Tl,用调节器零点消去控制对象中大的时间常数极点,3-50)K 卩 K / RKW (s) = is=厂opi T s (T s + 1)s (T s + 1)i EiEi希望电流超调量Qi W 5%,选g =0.707, K T . =0.5,则I Ei1(3-51)K = =I ci 2 T Z iT R R TK = l =(-L)(3-52)i 2 K 卩 T 2 K 卩 Ts Z isZ i图 3-20 校正成典

6、型 I 型系统的电流环(a)动态结构图(b)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模拟式电流调节器电路RR0oi1=R C40 oi(3-53)(3-54)(3-55)U*i 电流给定电压;-Id 电流负反馈电压;Uc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电压。图 3-21 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PI 型电流调节器按典型I型系统设计的电流环的闭环传递函数为I (s)W (s) =4cliu *(s)/BiK1s (T s + 1)1歩=KT11 +Iz i s2 + s + 1s (T s +1) KKziII(3-56)采用高阶系统的降阶近似处理方法,忽略高次项,可降阶近似为1W (s) q c li1s + 1KI(3-57)

7、降价近似条件为ocn(3-58)式中,ecn转速环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I ( s) W (s )电流环在转速环中等效为事丄=cir= qU * ( s) Bi(3-59)电流的闭环控制把双惯性环节的电流环控制对象近似地等效成只有较小时间常数的一 阶惯性环节,加快了电流的跟随作用,这是局部闭环(内环)控制的一个重要功能。四、 转速环设计巩s)帀+1a7onV+lufG)| i/0 pdCqR Ce TinS17on+liASR图 3-22 转速环的动态结构图及其简化(a)用等效环节代替电流环图 3-22 转速环的动态结构图及其简化(b)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小惯性的近似处理 把转速给定滤波和

8、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将给定信号改成U*n(s)/a, 把时间常数为1 /KI和Ton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T =丄+ T工 n KonI转速环的控制对象是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组成,IdL(s)是负载扰动。 系统实现无静差的必要条件是:在负载扰动点之前必须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转速开环传递函数应有两个积分环节,按典型II型系统设计。ASR采用PI调节器W (s)=ASRK (T s + 1)n nTsn3-61)Kn 转速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T n 转速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 调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K (t s + 1)n nTsnC T s (T s + 1)e m 为nK a R

9、(t s + 1)nnT 卩 C T s 2(T s + 1)n e m为 n令转速环开环增益 KN 为K a RK = n N T B C T n e m(3-62)K (t s + 1)、则W (s) = N n(3-63)ns2 (T s + 1)Z n图 3-22 转速环的动态结构图及其简化(c)校正后成为典型II型系统t = hT(3-64)nZ n3-65)h + 1K =N2h2T2Zn3-66)(h + 1)卩 C Te m2 h a RTZn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以选择 h=5 为好 模拟式转速调节器电路RK = n (3-67) nR0t = R C (3-68)n n nT

10、= - R C (3-69)on 4 0 onU*n 转速给定电压;an 转速负反馈电压;U*i 电流调节器的给定电压。Ul_-an1pA图 3-23 含给定滤波与反馈滤波的 PI 型转速调节器五、 设计举例在一个由三相零式晶闸管整流装置供电的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已知电动机的额定数据为:P = 60 kW , U = 220 V , I = 308 A , n = 1000 r/min ,电动势系数 C =0.196N N N N eVmin/r ,主回路总电阻r =0.18Q ,触发整流环节的放大倍数K =35。电磁时间常数sT =0.012s,机电时间常数T =0.12s,电流反馈

11、滤波时间常数T =0.0025s,转速反馈滤波时l m0 i间常数T =0.015s。额定转速时的给定电压(U*) =10V,调节器ASR, ACR饱和输出电压0 nn NU *=8V,U =6.5V。im cm系统的静、动态指标为:稳态无静差,调速范围D=10,电流超调量b W5% ,空载起动到额定转i速时的转速超调量b 10%。试求:n(1) 确定电流反馈系数B (假设起动电流限制在1.1【n以内)和转速反馈系数a。(2) 试设计电流调节器ACR,计算其参数R.、C、C。画出其电路图,调节器输入回路电i, i Oi阻 R0=40 k。(3) 设计转速调节器ASR,计算其参数R、C、C。(R

12、0=40kQ)n n On 0(4) 计算电动机带40%额定负载起动到最低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o。n(5) 计算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的时间。解: (1) p = U * /1= 8V /(1.1* I ) = 8V / 339 A = 0.0236 V / Aim dmN2)电流调节器设计确定时间常数:a)T = 0.00333 ssb) T = 0.0025 soic) T = T + T = 0.0025 + 0.00333 = 0.00583 s工 i0 i sK (t S + 1)W (S) =? rAC Rt Si电流调节器结构确定: 因为b 5%,可按典型I型系统设计,选用PI调节器,i电流调节器参数确定:t = T = 0.012 s,选 K T = 0.5, K = 0.5/ T = 85.76 s -1 ,ilI工iI工iK t R 85.76 x 0.012 x 0.18K =i_i = 0.224 。i K 卩35 x 0.0173s校验等效条件:w = K = 85.76 s -1ciI3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