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668326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所谓“太极”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

2、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

3、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太极文化与周易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

4、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之中,使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武术的哲学依据太极文化与老子学说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意为“道即自然”,并非“道以自然为法”。在老子学说中,关于形而上哲学的

5、最高诠释就是“道”。由此可见,老子所讲求的道,正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语)也是此意。如此也正符合太极拳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而阴阳之本矣”。所以,说太极拳“上承老子”,“虽不中,不远矣”。太极文化与传统养生学对于不可抗拒的生老病亡,传统养生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探讨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养生健身方法,以不断的实践,去突破人体生命能量的极限,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口号。太极拳充分吸纳传统养生术的精华融人拳架之中,胸腰折叠,内气鼓荡,“沿路缠绵,静运无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练拳成了一代代拳家修炼身心健康

6、的最佳方式,通过寓养于拳,使体内水火交融、阴阳平衡,生命的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们所向往的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即使遇敌,太极拳也很好地解决了既能最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最节省力气地克敌制胜的矛盾,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从而实现防身护体、保全性命,以维护个体生命的健康延续。太极文化与宗教太极拳理论虽以易经及道德经中的“阴、阳”,“虚、实”,“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为本。实则契合儒、道、释三家之本旨。 近代学者梁实秋先生尝言:“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半个多世纪前,当外国学者收敛目光,切实的研究

7、中国人的思想时,深感诧异一个中国人的居然能同时信奉三种“截然不同的宗教”(即儒、道、释)。这是因为洋人没有认清三家的本旨,而局限于宗教形式了。儒、道、释三家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明显区别于西方文化,便是向内的探究。故可戏称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家文化”,而西方文化则为“外家文化”。西方哲学执着于外物,是故数千年来唯物、唯心的争论龈龈不休。而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重点则是修身养心。 人们常以“入世”、“出世”区分儒、道。进而以为道家是清静无为、修养身心的性命之学,却误会儒家的思想是锐意进取的。其实,这只是概念的模糊。且以孟子“达者兼济天下,退求独善其身”而论之。或曰:“兼济天下”是为之进取的目标

8、,而“独善其身”是失意后的无奈之举。余曰:唯唯,否否,不然。依据儒家的一贯思想来解释这句话,应译为无论何时都该坚持“独善其身”,而“兼济天下”则是碰到机遇后,或可一为。如此方符合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而大学亦是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重在修身,而非“入世”。 至于释教所追求的明心见性、证道成佛,依旧如此。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一句蛮有趣的话:“佛者,觉也,即觉性、觉他、觉性圆满,再比较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两者何其相似。”可见儒、道、释三家皆是修身养心之学。所谓君子、神仙、佛,名异而旨同,殊途同归。由此,再看

9、太极拳,重“用意”,以“心为令”,就不难理解了。无疑,太极拳理论是与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中国文化思想相辅相成、一脉贯通的。而太极拳的宗旨,以修心为本,练体为用,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太极文化与兵家兵法历来被兵家尊为“兵经”,对我国历代的战争,乃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广泛深远的指导意义。陈式太极拳的奠基人陈王廷就是一个历经战斗的战将,他编创太极拳又参考移植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由此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兵法具有了天然的密切联系,太极拳整套拳理拳法所阐发和体现的诸如“练武德为先”,“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

10、短长,静以制动,动以处静”,“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顺势借力、后发先至”,“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等等技战术思想,兵法上基本都能找到依据。太极拳与兵法的这种天然渊源关系,使得太极拳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厚重的魅力。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很重视物体的对称平衡之美、圆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气势之美、神韵之美。被列为国宝之一的中国书画,就很讲究顾盼呼应、疏密有致、浓淡得当,讲究气势、意境、神韵。这些在太极拳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甚至是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太极拳在每招每式每个动作之中,都要求对称平衡,有上必有下,

11、有前必有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柔相济,阴阳合德;要求所有动作非圆即弧,非顺即逆,螺旋缠丝,裆走下弧,即使倒换重心,也不允许简单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过去;要求身法中正,沉稳安舒,“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样稳稳当当”;要求拳架外形美与内在神韵美有机结合,不仅每个动作的造型都能给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潇洒而凝重、轻灵而沉稳、舒展而紧凑、圆活而端庄,有理有节。有情有景,赏心悦目,意趣盎然等美感。正所谓是“文至极则武,武至极则文”,文武之道,同根同理。可以说。太极拳从拳理到拳法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美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太极文化,自然浸润了充沛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太极文化,而太极文化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完善着极富魅力与内涵的中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