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6668275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资治通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元和元年,上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 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那么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 乏,即降旄钺,木尝有出朝延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落镇, 那么天下可得而理也J上深以为然。于是始用兵讨蜀,以至威行两河,皆黄裳启 之也。戊午,上与宰相论:“自古帝王,或勤劳庶政,或端拱无为,互有得失,何 为而可?”杜黄裳对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庙,下抚百姓四夷,夙夜忧勤,固不可 自暇自逸。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那么赏

2、有罪那么刑选用 以公赏刑以信那么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 明主劳于求人而逸于任人,此虞舜所以能 1ZZKZ1ZZKZ1ZZZ1ZZZ1ZZZ1ZZKZ1/ZZ1ZZZ/%ZZZZZVZZZ1Z*ZXZ1ZZZSZ*ZZSZZZZ1ZSZZ1ZZZZZZZZZSZZZ1ZZKZ1ZZZ1/KZKZ1ZZKZX1ZZK,无为而治者也。至于狱市烦细之事,各有司存,非人主所宜亲也J上深然其言。元镇上疏论谏职,以为:“昔太宗以王珪、魏徵为谏官,宴游寝食未尝不在 左右,又命三品以上入议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之,以参得失,故天下大理。今 之谏官,大不得豫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朝谒而已。近年以来,正牙 不奏事

3、,庶官罢巡对,谏官能举职者,独诰命有不便那么上封事耳。君臣之际,讽 谕于未形,筹画于至密,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况于既行之诰令,已命之除授, 而欲以咫尺之书收丝纶之诏,诚亦难矣。愿陛下时行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 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元和二年,蠡屋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议时事,流闻禁 中;上见而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 十二月,丙辰,上谓宰相曰:“太宗以神墨之资,群臣进谏者既往复数四, 况朕寡昧,自今事有违,卿当十论,无但一二而已。”(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10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

4、那么赏/有罪那么刑/选 用以公/赏刑以信/那么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B.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那么赏/有罪那么刑/选 用以公/赏刑以信/那么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C.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那么赏/有罪那么刑/选 用以公/赏刑以信/那么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D.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材而委任之/有功那么赏/有罪那么刑/选 用以公/贯刑以信/那么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11 .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和下文的“戊午”“丙辰”一样都用于年号纪 年。B.旄钺,旄旗和斧钺。古代打仗

5、时由君王赐予统兵元帅以示特权,借指军权。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D.学士,官名,南北朝时掌典礼、撰述等事,唐代负责整理经籍图书、起草 诏命等。12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唐宪宗听取了杜黄裳的意见,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削弱了局部地方 藩镇割据势力,在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成绩。B.关于勤劳为政还是清简为政,杜黄裳认为帝王承当着社稷使命,不能贪图 安逸,但也毋须事必躬亲,重在选拔及任用人才。C.元稹认为谏官应时时参与政务,不能只在诏令不尽合宜时才委婉规劝,如 果只跻身朝廷班列,劝谏作用就不能得到真正发挥D.唐宪

6、宗喜欢白居易的讽喻诗说明他有虚怀纳谏的胸襟,有自我反省、自我 修正的意识,不对的事情臣子进谏一两次他就勇于听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那么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 (4分)译文:(2)愿陛下时行召对,使尽所怀,岂可置于其位而屏弃疏贱之哉!(4分) 译文:14 .资治通鉴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要,窥一斑见全豹, 你从文中君臣身上可以得出哪些结论?(3分)【答案解析】10. C【解析】一要注意句式对称,如“上下有分,纪纲有叙” “有功那么赏, 有罪那么刑”;二要注意“何 哉是固定句式。应选C项。11. A【解析】A

7、项,“元和”是年号纪年,“戊午”“丙辰”是干支纪日。12. D【解析】D项,唐宪宗说群臣进谏应该论说十次,不能一两次就放弃。13. (1)节度使有去世的,他就先派宫中宦官使者去探察军中情势,将节度 使职务授给人心所归之人。宫中宦官使者有的私自收受大将的贿赂,回朝后在皇 帝面前称赞其人。共4分。物故:去世的节度使(人)(1分)。所与:称赞(支持)的人。 “所”字结构要翻译成名词性短 语(1分)。或:有的(1分)。句意(1 分)。(2)希望陛下经常召见谏官奏对,让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怎么可以 将他们安置在谏官的职位上又对他们弃置不顾疏远贱视呢!共4分。尽:者除 全部(1分)。疏贱:疏远 贱视(

8、1分)。岂哉:怎么呢(1分)。句意(1分)。14. (1)君主要知人善任,勇于纳谏,谦虚有为;(2)臣子要敢于进谏,君 臣同心。(共3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其他答案假设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O )【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通过人物的身份、 语言、行为等得出的结论要 写清楚。如从唐宪宗进行改革卓有成效,开展平藩 斗争取得胜利,可以看出为人君者要知人善任,勇于纳 谏;从唐宪宗敬佩唐太 宗,学习他治理天下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他谦虚有为;从杜黄裳、元稹、白居 易 等人的谏言、讽喻诗等,可以看出臣子要敢于进谏,君臣同心。【参考译文】元和元年,宪宗与杜黄裳谈论到藩镇问题,

9、杜黄裳说:“德宗自从经历忧患 (指泾原兵变)后,对于藩 镇总是一味宽容姑息,不在节度使生前免除他们的 职务;节度使有去世的,他就先派宫中宦官使者去探察 军中情势,将节度使职 务授给人心所归之人。宫中宦官使者有的私自收受大将的贿赂,回朝后在皇帝面 前 称赞其人,德宗皇帝便立即将节度使职务授给他,对节度使的任命没有一个 人选是出自朝廷意见的。陛下 如果一定要整顿纲纪,就应该逐渐按照法令制度 削弱和约束藩镇的势力,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宪宗 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开始调兵遣将征讨蜀地,终于使朝廷的威严普及河南、河北,这都是杜黄裳 的建议启发了他。戊午(二十四日),宪宗与宰相讨论:“自古以来的帝

10、王,有的处理国家大事 勤勤恳恳,有的却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他们各自都有成功或失败的地方,应 该怎么做才是最适当的呢?“杜黄裳回答说:“作为 帝王,上承受着天地与先祖 赋予的使命,下担负着安抚百姓与周边民族和邦国的重任,朝夕忧心劳作,固 然 不可贪图清闲,自求安逸。但是君主与臣下是各有职分的,国家的法度是有一定 的秩序的;如果能够慎 重地选拔天下的贤才且将重任托付给他们,有功便予以 奖赏,有罪便处以刑罚,选拔与任用出以公心,奖赏与惩罚不失信义,还有什 么人不肯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呢,朝廷还会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圣明的君 主 在寻求人才方面十分辛劳,而在任用了贤才之后那么比拟安逸,这便是虞舜能够清

11、 静无为而使天下大治的原因啊。至于处理诉讼、交易等烦琐细小的事情,各有有关部门执掌,不是 君主所应亲自过问的宪宗 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元稹上书谈论谏官的职责,他认为:“过去太宗皇帝任命王珪与魏徵为谏官, 无论宴饮游玩还是寝息 就餐,无时不让他们跟随在身边,还命三品以上的官员 入朝计议重大政务的时候,务必要派一名谏官跟随 他,以检验议论的得失,所 以当时天下的政治十分清明。现在的谏官,首先不能得到圣上的召见,其次不 能 参与讨论当前的政治措施,只是跻身于朝班的行列之中,按时上朝拜见圣上罢了。 近些年来,皇上不让 在正殿奏事,百官停止轮流奏事,谏官能够奉行的职责只 有在诏诰命令不尽合宜时,献上一本

12、密封的奏章 而已。君臣之间,臣下在君王 的过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便委婉劝谏,即便进行极为周密的筹划,尚且难以回转 圣上的心意,何况诏诰命令已经颁行,对官员的任命已经发布,要想凭着谏官进 呈一纸奏章收回圣上 的诏书,实在是太难了。希望陛下经常召见谏官奏对,让 他们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怎么可以将他们安置 在谏官的职位上又对他们弃置 不顾疏远贱视呢!”元和二年,整屋县尉、集贤校理白居易作乐府与诗一百多篇,规劝讽谕时事,这些作品流传到宫廷之 中;宪宗看了很是喜爱,便传召白居易进入翰林院,也 任翰林学士。十二月,丙辰(初三),宪宗对宰相说:“就凭着太宗那样的英明神圣,群臣 劝谏的人尚且需要再三再 四地针对某件事反复进言,何况朕是愚昧寡闻的呢, 从今以后,如果有什么做得不对,你们应当劝谏论说 十次,不能一两次就了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