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6637017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蓝色的海洋》教学计划.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卧龙山小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科目 蓝色的家园 班级 三年级 教师 郭敬霞 一、学情分析: 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这套新教材,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陌生。教师需要用心钻研这套教材,学生的知识面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师生在海洋这个学习领域会有更深、更系统的认识。这是一门需要师生共同挑战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海洋的情感,理解“保护海洋,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海洋,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教科书编排了日出先照我家园、海滨气候多宜人、海水蓝蓝起波浪、多姿多彩的海岸、海边奇特的石头、五光十色的贝壳、千姿百态的海岸、品

2、种繁多的鱼类等八课内容。 随着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课程的开展,要树立师生正确的海洋观,促进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密切联系现实世界,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索海洋,找寻海洋带给我们的快乐; 2、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二)知识目标 1、对海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2、认识更多的海洋生物,了解他们带给我们多少启示; 3、知道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4、了解环境教育的相关常识。 (三)能力培养 1、会合理利用、保护海洋; 2、了解大海中的

3、海洋生物; 3、了解日照的海洋资源。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了解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难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五、基本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搜集相关的材料;2、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关注每个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4、找出本学科的困惑,便于以后更好地教好本学科; 5、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理解所学知识。 六、教学进度第一、二周 1、日出先照我家园第三、四周 2、海滨气候多宜人第五、

4、六周 3、海水蓝蓝起波浪第七、八周 4、多姿多彩的海岸第九、十周 5、海边奇特的石头第十一、十二周 6、五光十色的贝壳第十三、十四周 7、千姿百态的藻类第十五、十六周 8、品种繁多的鱼类卧龙山小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科目 传统文化 班级 三年级 教师 郭敬霞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

5、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

6、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五、教法学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五、教学时间安排:第一、二周 1、人之初(节选一)第三、四周 2、子不学(节选二)第五、六周 3、昔仲尼(节选三)第七、八周 4、师生(节选)第九、十周 5、花木(节选)第十一、十二周 6、精卫填海第十三、十四周 7、大禹治水第十五、十六周 8、万世师表第十七、十八周 9、孔子语录第十九、二十周 10、孟子格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