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629626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无题诗的学习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由“相见时难别亦难”谈对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学习 王敏侠“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一首无题诗的起句,先后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段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该诗一直被人们作为欣赏李诗的一个典范,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有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指引,全面了解此诗,更要以该诗为依托,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李

2、商隐的无题诗。首先,要了解李商隐无题诗名称的来历李商隐一生创作的诗歌有600多首,其中无题诗很多,成就也最大,最能体现他的诗文创作风格。无题诗描写的对象很广泛,诗歌的含义也更为含蓄委婉,社会现实,人事自然等都可入诗,且都有哀苦的情调并成为感伤的哀苦心象。无题诗所表露的是一种欲为人知又欲人不全知的矛盾心理,冯浩是这样看无题诗的“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不能以题意尽之,就命之为“无题”。由此看来,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因为诗作难以命名或不愿意命名而得来的。后人为了区分方便,也有部分无题诗的名称以诗歌首句或重点词作为无题诗的名称,如锦瑟,此诗已被选入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3中。 其次,要了解李商隐无题诗的所要表达的

3、情感主线是感伤情怀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都跟男女恋情有关,其中也有艳情冶游之作,但大部分都寄寓着他的身世之感,这些诗意境很美,但却极不易解。这是因为他受牛、李党之牵连,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其难言之痛只好托之于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他笔下的情爱世界多孤寂凄冷,像风、似雾、若梦、不可及,难以言表,事与物趋于淡化、虚化,常伴有怀疑与绝望。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首句直抒胸臆,直言离别之苦。“相见时难”已暗示了一对恋人的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别亦难”则写出这一次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故而难

4、舍难分。次句以风中花残之景对首句补充,以衬托离情别绪,物象心象合而为一,强调离别给双方造成的心理重负。由于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原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很多人运用于对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两句说的是悠长的相思和离人之泪,“春蚕吐丝至死才完结”,“蜡炬滴泪到蜡芯成灰才止”两个可感可知的物象对举,表达了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坚贞和离别的无尽哀伤,进一步渲染留下相思之恨的意境,其痛苦已到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五句宕开一笔,不言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设想对方的处境,以“云鬓改”、“月光寒”,反笔曲折地表达至深的情意,结处希望青鸟传书蓬山,代为探望致意,向爱人剖白心迹。全诗情感炽烈

5、而缠绵,相思与离恨经诗人摄取物象缓缓道来后,其情感深沉而蕴藉,读来让人深感伤感满怀。最后,要联系时事和家世来理解李商隐无题诗的创作和感伤情怀形成的原因。纵观李商隐的无题诗,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深隐幽微、悲惨凄切的感伤情怀。李商隐这种诗风的形成和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独特身世、气质个性有着深刻联系。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年,卒于唐宣宗大中12年(812858),字义山,号玉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人,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他出生后不久,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即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河北方镇恢复割据,宦官专政日益加重,朋党斗争不断加剧,以及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文宗大和九

6、年,由于文宗和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失败,还发生了一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甘露之变。武宗在位期间,拥有腹心之地的泽潞方镇公开割据世袭。到宣宗后期,各地镇将杀逐主帅的事件层出不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和矛盾总爆发的时代。李商隐经历了理想破灭、仕途坎坷的痛苦历程。失意的忧愤和悲哀交织在胸中,积极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下遭到严重摧抑,前途的黯淡、名利的躁动,使李商隐欲进不能、欲罢不甘,犹豫、彷徨、苦闷又失落等感觉郁结在胸,言之为诗,书则成文,其情甚悲。 李商隐的身世,据他自己所说是李室皇族的一系,但却是一个号称大族的衰门。

7、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吊。九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佣书贩舂”,艰难度日。“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就是艰辛生活在诗人心中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痛楚。这种累世孑孤、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的因子。在感情生活上,李商隐也历经磨难,先钟情于玉阳山的宋道姑,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发出“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的叹息。后娶了洛阳王茂元之女,夫妻二人情深意笃,但因诗人长期的幕僚生活,夫妻总是聚少离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身居异地,恋乡思家的感伤是难免的。十四年后,王氏夫人遽然长逝,给政治上已遭不幸的李商隐更是当头一击,“愁霖腹疾俱难遣”,原本就内敛的李商隐从此更伤感、颓废了。 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加之其锐敏而纤细,多愁而善感,内向而缠绵,对时代、人生的悲剧命运,他常有超前的敏感,因此,李商隐常透过一层,揭示人生悲剧的底蕴,他的难言之隐通过无题诗表现出来,其中的凄苦、悲伤是难以言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