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51926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的保护 作者:许子吉 来源:歌海2021 年第 06 期 摘 要2013 年广西天等县壮族打榔舞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打 榔舞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壮族传统文化,在全国保护非遗的呼声中,逐渐得到重视,其保护 工作也陆续展开。为了更全面地展开对打榔舞的保护,必须重新审视目前的保护工作。文章从 非遗的角度探讨打榔舞保护现状,结合朴永光老师等舞蹈学科专家的非遗保护观点,针对 打榔舞的历史文化、生态变迁、保护意义、保护方法等非遗保护语境进行探讨,希望为完善 壮族打榔舞的保护机制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打榔舞;非遗;壮族舞蹈;广西民间舞 一、广西壮族打榔舞 壮

2、族打榔舞起源于广西天等县,是桂西南地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舞蹈,该舞蹈蕴含着浓厚的 稻作农耕文化气息,其形态古朴、气势恢宏,自古以来就深受群众的喜爱。打榔舞大约起源于 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打榔舞记 载了壮族社会的变迁,凝结了壮族历史之痕,记录了一方壮族人的生活、劳作、习俗、信仰的 演变,可谓是历史的活化石。 打榔舞源于农耕的祭祀祈雨仪式,通过模仿劳作进行祭祀,其发展过程经过农耕、祭祀、 劳作、娱人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民间打榔舞蹈形式。打榔舞的主要动作从 舂堂劳作中演变而来,通过模仿舂堂中榔与槽舂打的动作进行舞蹈,因此打成了舞

3、蹈的主要 动势,通常可以分为双人对打和多人对打,并且打法丰富而多变,如点打、冲打、对打、拖 打、撩打等形式,营造出欢快、活跃的舞蹈氛围,造就了打榔舞古朴的形态和浓郁的劳作风 格。 二、壮族打榔舞的保护现状 早在 2010 年打榔舞已经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保护和传 承工作陆续得到开展,主要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 方面:一是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通过学习、创作、表演打榔舞的方式进行保护 和传承;二是通过节庆活动,鼓励民间打榔舞活动,组织千人打榔舞比赛,从而在社会上引起 广泛关注,扩大打榔舞的知名度;三是打榔舞进入中小学校园,

4、在当地中小学生中普及壮族打 榔舞蹈文化;四是授予打榔舞传承人民间非遗传承人称号,由传承人在民间组织打榔舞活 动,继承和传播打榔舞文化。通过民俗节庆活动为打榔舞提供表演平台,使打榔舞不断呈现在 民众的面前。 经过政府各部门多年的努力,2013 年打榔舞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同年天等县被授予打榔舞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随着打榔舞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意味着其将被推上更大的舞台,其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而其相应的保护工作理应得 到进一步的升级和完善。 三、壮族打榔舞保护现存问题分析 (一)未明晰打榔舞保护的意义 对打榔舞的保护,首要捋清其意义所在,弄清它对社会多元发展的重

5、要性,如它所蕴含的 壮族文化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发展等研究的重要性,又如打榔舞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营造民族 间文化相互认同所起到的作用等,这些皆是打榔舞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价值所在。明 晰保护打榔舞的意义所在,才能更好地结合国家当前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打榔舞的保护力度, 针对打榔舞保护的意义,研究、策划出更合理而全面的保护方案。 (二)未针对打榔舞本身的特殊性展开系统全面的保护工作 审视目前打榔舞保护现状,对打榔舞背景文化的深度挖掘尚有不足。打榔舞作为流传千年 的传统舞蹈,理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现实中打榔舞相关的文献记载稀少,凸显打榔舞 历史文化背景的资料不足。在舞蹈形态方面,部分舞蹈仪式

6、和舞蹈形态保存不够完整,打榔舞 原生形态呈碎片式留存。加之社会生态环境的转变,民间打榔舞存在难以自然传播、传承等问 题,在现有的保护工作中未能针对打榔舞的特殊境况展开系统性的抢救保护。 (三)将非遗编创和非遗传承混淆 舞蹈编导家王玫老师在走遍全国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基地后,曾在其文章三见深扎 中特别提出非遗编创和非遗传承的问题。很多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都将两者混淆,她提出 既然是非遗传承保护中心,那么理应原封不动地传承原生形态的舞蹈,而她所见到的非遗 传承中心的舞蹈大部分属于创编后的非遗舞蹈,最重要的是很多非遗传承工作者将非遗 编创当成了非遗传承,而这恰恰是打榔舞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将二者混淆,久而久之

7、会造成 原生形态舞蹈遗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打榔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管理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和普通话表达能力有限,对非遗项目的讲解、传 达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又因打榔舞在社会发展中曾经有消失中断的历史,而且传承人对项目 的传承大多仅靠记忆,很多文化特点和舞蹈形态已经回想不起,因此他们在项目的讲解或介绍 中会有模糊或空白区,对于很多问题的回答往往是老一辈的做法就是如此,但不清楚缘由, 很多舞蹈形式和舞蹈形态缺失文化背景的支撑,他们也很难通过挖掘材料或借助更多的途径开 展填补和修复的保护工作。 四、非遗语境下,壮族打榔舞保护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

8、多样性 壮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境内。1000 多年来居住于桂西南边陲的壮族 孕育出灿烂的打榔舞文化,它见证了农耕劳作、图腾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壮族的历史发展和演 变,是壯族文化的代表,在我国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理应得到完整的保护,使 其源远流长。保护打榔舞,对保护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费孝通先生曾经 说,民族文化的发展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理应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百花齐放,绚 丽多彩,展现出我国多元的文化优势。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让后人能够循着历史 的脉络去探寻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此外通过承认自我文化才能使我们的后人学会承认和欣 赏其他

9、民族的文化,更利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完善文化印记 朴永光先生认为,再生形态民间舞指的是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舞蹈形态,但在漫长的 历史演变中遭遇文化断裂,只剩残存,后经文化操持者和文化工作者合作复活和修复的形态, 可视为抢救性保护成果。打榔舞属于再生形态民间舞的范畴,其在历史发展中曾经一度中断和 消失,从现今打榔舞的呈现来看,主要表现在舞蹈仪式的不完整、舞蹈动作单一、舞蹈背景文 化模糊等方面。很多舞蹈形式和仪式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已经遗失,流传地的人对打榔舞的历 史文化也是知之甚少。加之社会转型、人口流动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打榔舞所赖以生存的 环境已经发生转变,在外来文化的冲击

10、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俗观念等皆已发生变 化,打榔舞已不能够满足现代人情感的寄托和审美、娱乐需求。虽然政府职能部门正在全力抢 救,但目前保护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能保护的仅仅是残存部分,从长远来看,失去原生环 境的滋养,将不利于打榔舞长远的发展。 (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011 年 2 月第十一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 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 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打榔舞是壮 族人民劳作和信仰的代表,也是壮族人民社会历史变迁和生活劳作的重要体现,是古时先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