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506843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焦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辛涛,姜宇,刘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 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 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 的人提出了要求。在我国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 一教育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在国家的 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也是我国教育领 域与当前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教育改革形势相接轨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 基础教育阶段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

2、能够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标准的整合、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改革评价方式、推进政府教育问责。一、从建立质量标准的需求看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 障体系”。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 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一)教育质量标准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规定在教育领域,“标准”这一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最早的教育领域的“标准” 含义主要是对教学科目或内容的规范。例如,我国西周时代“礼、乐、射、御、书、 数”六个科目组成的“六

3、艺”,以及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学内容包括文法、 修辞、辩证法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可以看作古代社会对于课程秩序的一 种规范方式。上述科目可以看作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关于其子女应该具备基本素养的共识,课程标准就是为了实现这些基本的素养而服务的。近代兴起的教育标准主 要用于规范教的内容,并规范相应的管理秩序,所以一般称之为“课程标准”。作 为课程和教学的规范,近代的课程标准朝着更为明细化和具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 详细规定学校教学目标和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编排的各年级具体的学科内容,保 证相应的课程的贯彻实施。传统的课程标准仅规定了课程内容和教授方法,是一种 “输入式”的标准。这样的输入导向

4、的教学标准导致传统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中心, 教育是随着教师教授课程或学校规定的学程结束而终结;而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终结。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 加剧,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掀起了新一轮基 于“标准”的革命,最明显的标志是将标准的重心从“教学内容”转向“学生学习 结果”,标准中既包括教学内容,又规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如美国国家数学 教师协会(NCTM)1989年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以下简称“NCTM标准”), 除了按照数学学科体系将数学分成五个重要内容领域之外,它还从学习和理解这些 内容的过程和方法角度界定了五大

5、核心能力,即问题解决、推理与论证、交流、连 接、表征。“NCTM标准”这种从学科内容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的双重视角诠释 教育目标成为现代教育标准和规范的范本。这种教育标准的改革从过去的重视学科 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 上。相继,英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新近开展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 毫无例外地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吸取国际先进经验,为了更好地回答应培养什么样 的人这一教育问题,推动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我国建立的教育质量标准应以学生 的经历一定教育阶段后所能达到的核心能力素养为核心。(二)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规定是世界教育改革

6、的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较难给 予一个确切的定义。从它的功能上看,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 规律规定了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学生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 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基于 这样的目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 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 障。这些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有助于形

7、成运作良好的社会。“核心素 养”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具体学科 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强调 的是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能够通过这些能力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基 本问题。而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且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 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个人追求 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 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

8、轻能力、忽略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同时,素 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且“素养”强调促进个人发展和形成 运作良好的社会;而“能力”的形成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努力共同作用,更倾向于有 益于个人,忽略对社会的作用。“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 “职业”和“学校”的 范畴,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是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 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 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 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二、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看

9、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在我国,无论在基础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还是教育实施过程中 的课程、教材、具体教学等各方面的相关规定,对于教育目标的描述多是以规定教 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与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目标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

10、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 育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德育方面:“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 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等;智育方面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 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 会活动的能力”;体育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 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美育方面要“增强学 生

11、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分 别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 作出了规定:“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 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 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加强体育,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促进

12、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 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 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集中在规定学生完成 基础教育之后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进一步说, 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实质是对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的规定,是学生核心素养 模型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较为宏观,缺乏结构性,而学生 通过教育要达到的

13、能力和具备的素养需要按学生发展规律,形成特定结构并逐步细 化才能够被教育实践所应用,而落实到教育实践领域。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 就是要架起宏观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价值定位基于以上考虑,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价值定位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核心素养的建立能够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我 国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国家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国家宏观教育目 标较为抽象,缺乏结构,一线教师难以充分理解并贯彻到教学实践当中。核心素养 是我国教育目标的反映,旨在将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结构化细化,进行更系 统化的诠

14、释。促进并推动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并贯彻党和国家所倡导 的教育理念与目标。其二,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 据。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 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所 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 量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评价模式。其三,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 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 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规定学生较高的能力要求。它的 着眼点是促进学生

15、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自我的终身发展,所以它的站位更高,不 仅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指引方向。三、从国际教育实践的趋势看核心素养的遴选原则(一)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框架的内容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近年来, 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 育质量的提高,其中一个标志事件就是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

16、nd Development 简称 OECD)启动了 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Competencies :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 DeSeCo)。“素养界定”项目的整个研究思路就是首先确立核心素养的功能是实现个体成功的 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基于此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研制核 心素养的理论要素,集合多方观点,对此进行分类,最后形成一个具有三大类别, 九项素养,彼此相互关联的核心素养体系,最终形成核心素养的概念参照框架图(图 略)。在此框架下,学生应该形成的核心素养被概括为三大方向:互动地使用工具、自 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OECD将这三方面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 与社会。OECD的“素养界定”项目对于世界各国建立核心素养模型影响深远,随后,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试图在本国本地区的教育领域当中建立核心素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