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361993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跷跷板说课稿亳州市谯城区魏武小学 郭 亮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跷跷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 第3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_比较轻重。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轻重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 孩子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 直接而准确的判断个别物体的轻重,因此对于学习这节课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 知识经验不同, 每个同学接受知

2、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 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 通过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3、 教学目标 对于刚刚走进一年级小朋友来说, 能直接判断某些物体的轻重,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已经了解并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了呢? 答案一定是“不”。 为此, 我依据教材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 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 预设了一下教学目标: a、 结合生活经验, 在掂一店等活动中, 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 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b. 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c. 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

3、思考过程。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不够完善, 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 并且会用语言描述。 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教学难点: 是体会轻重的相对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确定多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5、 教学准备: 天平称若干、 苹果、 雪梨等水果若干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主要采用: 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讲述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轻重 的独立

4、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 学生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物操作、合作交流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四、说教学过程: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学生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 由此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一) 情境导入,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1、 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

5、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至此引入课题 “同学们, 今天我就来学 跷跷板 这一课。 板书 2、 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小动物们看到大家玩得这么开心, 也想去试一试。 你看! 它们玩得多开心呀! 顽皮的老虎被高高地翘了起来, 狮子这边却沉下去了, 这是为什么呀? 孩子们根据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肯定会说: 因为老虎轻所以翘得高, 而狮子重, 所以就压得低。 哦! 也就是说跷跷板的哪边高哪边就轻, 哪边低哪边就重。 那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熊和小猴, 比重, 比轻

6、吗? 谁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之间的轻重关系? (二)、 实践操作, 体验轻重 (1)、 掂一掂 此时孩子们判断轻重大都来自于自己的眼睛, 他们眼中的轻重几乎就等于大小, 所以紧接着我就出示了这样两个盒子问他们: 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重? 孩子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样重, 这时我特意追问: 一样的盒子就一定一样重吗? 此刻, 孩子们的思维一定在飞速的旋转, 可能就会有学生想到: 如果哪个盒子是空的, 哪个肯定就轻。 在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时候, 我请一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 再揭开谜底。 然后请全班同学都参与“掂一掂” 活动当中来, 比比数学书和文具盒谁重谁轻, 与同桌进行交流。 (2

7、)、 称一称 “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本课本和一个铅笔盒” 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 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 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 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忽然一个孩子左手拿课本和右手拿铅笔盒在手上掂一掂时, 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尽管如此, 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 一部分孩子的说自己的铅笔盒比较重,一部分说自己的课本比较重, 矛盾再一次出现。“同学们, 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 之外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 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 当我把课本和铅笔盒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 答案昭然若揭。 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

8、到, 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 我们可以借助工具! 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 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待学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苹果和雪梨比轻重的图片, 最后请学生从教室找一找谁比自己重, 谁比自己轻。 从而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 至此, 充实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已有了一个新的进展, 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数学练习题的设置讲究的是层次感, 让成绩差异的学生都能在这节课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1、 22 页圈一圈 2、 我通过课件出示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一

9、个香蕉和一个橘子, 让孩子判断,谁轻谁重。题目非常基础,难点却是如何引导学生表述清楚。 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3、 展示一个苹果和两个桔子放在天平的两端, 天平保持平衡。 让孩子判断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谁轻谁重? 此题的设置目的是帮助孩子体验比较时的一一对应关系, 让学生通过简单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桔子重。 4、 23 页练一练 3 、4 题 这三个量之间谁最重,谁最轻! 这道题已经涉及到三个量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等量代换来判断物体的轻重。(四) 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 今天有什么收获?在家里, 你还可以比一比你的爸爸、 妈妈和你谁最重、 谁最轻? (评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 板书设计 比重 比轻 最重 最轻 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 整节课中,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重点突出, 线索清晰, 布局合理, 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