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35801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人转表演的基本特点作者:刘卫娟来源:剧作家 2017年第1期刘卫娟二人转,是关东大地土生土长的野草,土香土色的野花。这一东北农民创造的民间艺术, 作为艺术欣赏对象,是东北农民极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宠儿;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东北民间文 学、民间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宝库。二人转不管表现现实生活还是历史生活,是北方生活还是南 方生活,是乡村生活还是都市生活,都“东北化”“乡土化”“农民化”“通俗化”。它以地 道的东北乡音,抒发乡野情怀,张扬关东精神。二人转“词儿是庄稼词儿”“事儿是庄稼事 儿”“人儿是庄稼人儿”“味儿是庄稼味儿”。二人转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单从形式上看,解放前的二人转是“一

2、树 三枝”,即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解放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二人转由“一树三枝” 扩展为“一树八枝”,后生长出来的五枝是“二人戏”“坐唱”“群唱”“清唱”“群舞”。 八个分枝,以二人转为主干。从演员的角度看,解放前的二人转,两个演员“一副架”,但绝大多数都是男演员。一个 男演员男扮女装,叫做“唱包头的”,演上装,即旦角。另一个男演员叫“唱丑的”,演下装, 即丑角。解放后破除了封建礼教,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旦角不再需要男扮女装,而由女演员 直接扮演。这一变化为二人转表演带来新面貌新气象,使二人转更有美感,更具观赏性。二人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艺术形式方面不断开枝散叶,百花齐放,而且在

3、风格样 式方面流派纷呈,蔚为大观。二人转表演有两大流派,辽宁和吉林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南派,黑 龙江的二人转表演属于北派。南派以舞见长,手绢功、扇子功出色,唱腔也较丰富,唱做俱佳, 歌舞并茂。北派以唱见长,讲究嘴上功夫,唱腔颇有韵味。两派的特点,过去称之为“南浪北 唱”。但南北两派一直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在表演上都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化入化出,分包赶角。二人转,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转来转去,转是载歌载舞。载 歌载舞,外加做戏和说口,这就是二人转。二人转段子不管表现多少人,多少事儿,都靠两个 演员来完成。所谓“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完成的方法,是“化入化

4、出,分包赶角”。所谓 化入,就是演员进入角色,刻画人物;所谓化出,就是退出角色,还原为演员。所谓分包赶角, 就是化入化出的不同形态。比如,有时两个演员都化入剧情,进入角色,刻画人物;有时两个 演员都化出剧情,退出角色,以演员身份叙述剧情,或与观众直接交流;有时一人扮演多个角 色,有时两个演员共同刻画一个人物;有时一个演员化入角色,另一个还是演员。化入化出, 分包赶角,是二人转的本体特征,是它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根本特点,也是二人转对曲艺与 戏曲、代言体与旁叙体的综合运用。这种巧妙综合,使二人转灵活自由,洒脱奔放,体现出富 有创造性的美学智慧。二是唱说做舞,以唱为主。化入化出,分包赶角,都要唱说

5、做舞。如同“唱念做打”这四 功是戏曲的基本表现手段,“唱说做舞”这四功是二人转的基本表现手段。二人转的唱,就音 乐来说,有其独有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极富东北民间音乐雄浑、粗犷、火爆、热烈 的魅力。就唱功来说,特别讲究“板头”,行话讲要唱得“嘁哩喀嚓”“四棱见线”,“抢板 夺字”要干净利索。演唱务必要行云流水,天衣无缝,还要吐字清楚,字正腔圆,持久强劲, 送音入耳,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二人转唱功,像一切声乐一样,主要是气息的运用。“唱词 千万句,全凭一口气”。当然,最重要的,是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做戏像戏曲一样,要 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要刚柔并济,收放自如;说又叫说口,分为套子口,疙瘩口,专 口。无论哪种说口,都要巧妙俏皮,风趣幽默,开心解颐,娱乐观众。舞是二人转的重要看点 特别是所谓“三场舞”,分外吸引人。二人转的舞,特讲究一个“浪”字,“浪”起来才美, 才抓人儿。我们坚信,二人转,这枝扎根黑土地的野花,一定会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一枝独秀。责任编辑 李 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