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6354202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土高原地区[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土高原地区[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土高原地区[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土高原地区[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土高原地区[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土高原地区班级:初一3班 时间:2019.4.28 执教:邓贤菊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属于七年级第二学期的中国区域篇(下)黄土高原地区,本课属于第三个学习的区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本课主要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对比、展示、组间质疑等方式学习本课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环境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3)班。该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上课气氛比较活跃,发言和相互质疑的学习意愿强,但是学生学习不够认真踏实,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过于盲目自信。该班学生有小组合作

2、学习的经验,有做学习单的经历,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黄河的知识,对其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本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二、教学目标 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和所跨的省级行政区;说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初步分析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说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治理措施。 能够运用自主学习、读图定位、观看视频、组内合作交流、组间的分享等方式,经历读图训练、分析思考、尝试归纳、交流展示、总结等过程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 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和综合治理的措施,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辨证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 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 “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理念组织教学,尝试贯彻落实学校提倡的“三有”(学有所导(学案设计)学有所伴(合作学习活动设计)学有所获(当堂巩固活动设计)教学,尝试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设计意图模块一、感受黄土风情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欣赏图片了解感知黄土高原风情思考:黄土高原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新的

4、教学基本要求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课本涉及的相关内容不多,以歌曲、图片形式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浓缩在这里, 意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愉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从感官上感受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风情。 模块二、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 (一)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学教材,独立完成导学案预习内容)学习活动:1、学生读教材和地图册图进行自主学习,能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表特征、矿产资源等,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2、展示自学成果。3、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4、观看视频(壶口瀑布),感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大的状况。(二)合作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自学阶段未完成的

5、问题以及新问题,并相互讲解) 学习活动: 1、查阅书和地图册,并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小组交流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3、组内补充、组间质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本节课最基本的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图习惯,同时检测学生的读图定位能力,老师通过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自学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自学成果的展示分享,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视频和教材、图片资料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事实为依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交流展示,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组间学习组间质疑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模块三、整治黄土高原学习活动:、学生参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等资料,分析整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看视频航拍中国黄土高原,了解黄土高原治理成就。学生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和综合治理的措施,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辨证关系,让学生关注地理事物的变化,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课堂检测 完成学案课堂检测部分的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当堂巩固,争取做到堂堂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