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32793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doc(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二、课程

2、内容第一章 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3、作物的分类 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4、作物的产量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作物

3、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2)作物群体的结构:作物群体结构是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整个群体分为三个层次:光合层、支架层和吸收层

4、。第二章 小麦(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麦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1.经济中的地位2.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2.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产生的整个生活周期。3.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从萌发到结实,植株内部在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些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变过程就叫小麦的阶段发育。而小麦在完成其阶段发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质变的阶段,即称为小麦的发育阶段。4.春化阶段(感

5、温阶段) 在适宜的光、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小麦萌动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茎生长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正常抽穗、结实。小麦的这种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春化阶段或感温阶段。根据冬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5.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以光照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光照阶段或感光阶段。根据小麦品种通地光照阶段对每日光照时间长短及光照持续日数的要求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反应敏感型品种、反应中等型品种、反应迟钝型品种。6.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7.种子的萌发与出苗(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2)影响种

6、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8.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小麦植株的分枝叫分蘖。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1) 分蘖的作用(2) 分蘖的发生(3) 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4) 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9.穗的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1)麦穗的形态与构造(略)(2)穗的分化形成规律(3)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4)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略)10.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1)抽穗、开花与受精(略)(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3)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略)第三节 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略)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一、

7、因地制宜,合理密植(一)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二)合理密植的主要内容二、适期高质量播种(一)播前准备(二)确定适宜播种期(三)确定适宜播种量(四)高播种质量三、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一)冬前及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1、冬前小麦生长发育特点2、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3、壮苗的标准(二)冬前及冬季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三)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1、查苗补种,疏苗移栽2、耕镇压,防旱保墒3、因苗制宜,分类管理(1) 壮苗管理(2) 旺苗管理(3) 弱苗管理4、适时冬灌,春旱冬防5、防止冻害6、防治病虫害7、严禁畜禽啃青,断绝田间小路四、春季(中期)麦田科学管理(一)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二)春季麦 主

8、攻方向(三)春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1、因时因苗制宜,灵活运用肥水(1)返青期肥水(2)起身期肥水(3)拔节期肥水(4)挑旗期肥水2、中耕、耙耱与镇压3、防止倒伏4、防治病虫害5、继续禁止率畜禽啃青或人畜践踏五、后期麦田科学管理(一)后期小麦生长发育特点(二)后期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三)后期麦田科学管理措施1、灌溉与排渍2、叶面喷施与田间施肥3、防御干热风与雨后青枯4、防止倒伏5、防治病虫害6、雹灾后的补救措施7、间套作时尽量避免损伤麦株及根系六、适时收获,安全贮藏1.适时收获2.安全贮藏(三)考核知识点1. 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2. 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阶段、光照阶段、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3. 小

9、麦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4. 岁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5. 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6. 小麦栽培技术第三章 玉米(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玉米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玉米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已有五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适于种植玉米的有三大区域,即美国的中北部、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及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平原。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玉米的种植制度和栽培特点,可将我国玉米划分为六个种植区域:1、北方春玉米区;2、黄淮海平原夏

10、玉米区;3、西南山区丘陵玉米区;4、南方丘陵玉米区;5、西北内陆玉米区;6、青藏高原玉米区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玉米的类型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根据子粒形状、淀粉品质和分布,玉米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根据玉米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将玉米的生育类型分以下三类: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根据玉米叶片在空间的配置状态,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类。二、玉米的生活史(一)玉米的一生:从播种至新的种子成熟为止,叫做玉米的一生。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其一生可划分为三个生育阶段,即苗期阶段(出苗-拔节)、穗期阶段(拔节-抽雄)和粒期

11、阶段(抽雄-成熟)。(二)生育时期:玉米从播种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生育时期是指某一新器官的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生特征性变化的时期。常用的主要生育时期如下:出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限、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三)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四)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一、合理密植的原则1.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密度2. 根据肥水条件确定适宜密度3. 根据当地气候因素确定适宜密度4. 夏玉米早播增产原因(1)早播气候条件好(2)早播可以使玉米生长季节延长(3)早播可以减轻病害5、夏玉米早播的方法(1)麦垄套种;(2)育苗移栽;(3)铁茬播种二、加强

12、田间管理1. 苗期管理2. 穗期管理3. 花粒期管理(三)考核知识点1. 玉米的类型2. 玉米的一生3. 生育时期4. 玉米栽培技术第四章 水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一) 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二、水稻的起源及栽培历史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全世界的90%。第二节 水稻的特征与特性一、水稻的类型与品种水稻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其中有两个栽培种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后者只在西

13、非有少量栽培。1、籼稻与粳稻2、早、中稻和晚稻3、水稻与陆稻4、粘稻与糯稻二、水稻的一生及其发育特性(一)水稻的一生:栽培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新种子成熟,称为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生长发育期,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构成的。(二)水稻品种的发育特性1、水稻三性的概念: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简称为“三性”。(1)感温性;(2)感光性;(3)基本营养生长性2、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晚稻品种一般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好,而感光性、感温性都强的特点。一般早稻品种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小、感光性

14、弱、感温性较强的特点。中稻品种在“三性”特点上是晚稻和早稻的过渡类型。3、水稻“三性”的应用(1)栽培上的应用;(2)引种上的应用4、分蘖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性,分蘖发生及成穗对穗数,从而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分蘖的发生是由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主茎差三片叶子,即:n叶伸长n-3叶分蘖第一叶伸出这就是叶蘖同生规律。5、稻穗分化过程(1)第一苞分化期;(2)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3)第二次枝梗原基及小穗分化期;(4)雌雄蕊形成期;(5)花粉母细胞形成期;(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7)花粉内容充实期;(8)花粉完成期。米粒的成熟:(1)乳熟期;(2)蜡熟期;(3)完熟期;(4)枯熟

15、期四、水稻高产的土、肥、水条件1、稻田土壤特点 水稻田生长期灌水耕作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一般旱地的特殊土类,叫做水稻土。(1)水稻土的剖面特征: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2)水稻土的还原特性:有机质的变化;含氮物的变化;无机养分的变化;酸碱度的变化(二)稻田施肥1、水稻的需肥量:亩产稻谷1000kg,约需自土壤中吸收氮素16.2-25.3kg,磷酸7.6-11.5kg,氧化钾21.2-30.1kg。氮、磷、钾约成2:1:3的比例。其中粳稻比籼租,晚稻比早稻,北方比南方需氮较多而需钾较少。水稻除三要素外,吸收硅的数量也很大,每收获1000kg稻谷,需吸收硅175-200g。故水稻有“硅酸植物”之称。2、水稻的施肥技术(1)高产稻田施肥量稻田施肥量=(2)不同种类的施肥方法:攻前保后施肥法;前促中控施肥法;前保中促施肥法。(三)稻田灌溉1、 水稻需水特点(1)水稻生理需水;(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