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3201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家畜病理学教案.doc(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畜病理学教案绪 论一、家畜病理学的性质与任务家畜病理学是兽医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畜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家畜病理学与其他兽医基础学科有密切联系。学习家畜病理学必须要有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和遗传学的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病理学又与各门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可为学习兽医临床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等)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临床学科又不断向家畜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人们对于家畜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进而改进畜禽疾病的防治工作。所以家畜病理学是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又可称为

2、桥梁学科。二、家畜病理学指导思想与方法 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 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正确理解机能代谢和形态改变的辨证关系 正确认识疾病的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三、研究方法1、 尸体剖检和肉眼观察2、 病理组织学观察3、 细胞学观察4、 分子病理学观察5、 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观察6、 动物实验7、 临床观察第一章 疾病概论一、疾病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症状是各种损伤引起的患病者主观上的异常

3、感觉。体症是损伤变化用查体方法检出的。)二、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说还有对疾病发生起促进作用的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一) 疾病发生的外因1、生物性因素 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原菌、病毒、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它们可以引起畜禽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真菌病、中毒性疾病及肿瘤等。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 (!)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表现在感染动物的种属、感染途径和作用部位。如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作用,而其它种属动物没有致病作用;破伤风杆菌只通过皮肤粘膜的创伤感染;猪霉形体性肺炎

4、的病原体主要侵害肺。 (2)有一定的特异性 一定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一定的特异性病理变化、特异性临床症状以及特异性免疫性反应等。 (3)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一般在整个病程中不断繁殖,增强毒力,持续发挥致病作用。有些病原体还可随渗出物、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具有传染性。(4)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毒素对机体可产生致病作用以及变态反应等。寄生虫的致病作用除产生毒素外,还与机械性损伤和夺取机体营养有关。(5)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生物性因素致病过程中,当机体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时,即使体内带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发病。相反,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则正常

5、存在于体内不显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发疾病。 2化学性因素特点:(1)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2)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种类很多。随着农药和化学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某些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引起畜禽疾病的外源性,化学性致病因素的种类越来越多。如强酸、强碱、有机磷、有机卤(四卤化碳)、亚硝酸盐等等。此外,化学性致病因素还可来自体内,构成内源性自体中毒,如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尿毒症等。3物理性致病因素如高温对局部作用引起烧伤,对全身作用引起热射病;低温引起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射线引起放射病。还有光能、噪音、大气压等等。4机械性因素 一定强

6、度的机械力可以造成创伤。5其他因素必需物质过多或过少,饲养管理不当等。如动物必需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都会引起机体相应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维生素D、钙缺乏可导致软骨病(佝偻病);氟过多导致氟中毒(氟斑牙)。 (二) 疾病发生的内因1、 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降低(1)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健康动物的皮肤、粘膜都有机械性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的作用,如果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易引起相应的疾病。例:破伤风、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等。内部屏障:血脑屏障保护脑组织、中枢神经系统,使其不发生病变。孕畜的胎盘屏障保护胎儿免受破坏,如其结构受破坏或技能降低可导致死胎、流产、畸形。(2)吞噬和杀灭机

7、能降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各脏器的名称不同,肝 星形细胞或枯氏细胞;肺 尘细胞;脑 胶质细胞;淋巴结、脾 网状细胞)及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都有吞噬功能。胃液、唾液、泪液、汗液、血清等都有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功能。这些吞噬杀灭机能减弱时易发生感染性疾病。(3)解毒机能降低肝脏是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当肝功能不全或肝脏组织结构发生破坏时,其解毒机能发生障碍,使机体发生中毒性疾病。(4)排除机能减退机体可以通过消化道(呕吐、腹泻),呼吸道(咳嗽、喷嚏),泌尿道将体内有毒物质排出体外。如果排除过程发生障碍,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将引发相应的疾病。(5)特异性免疫反应异常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

8、胞免疫(T)和体液免疫(B)两种。细胞免疫降低易发生病毒、真菌和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当体液免疫降低易细菌感染;反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过强可引起自身免疫病。2、 机体反应性改变机体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以比较恒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的特性(它对疾病的发生及表现形式有重要影响)。(1) 种属反应性 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常不一样。如马不感染牛瘟病毒,牛不感染鼻疽。(2)个体反应性 不同个体由于营养状况、抵抗力等的不同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也不同。例:某一养殖厂爆发某一传染病时有的病重,有的病轻,有的病死,有的不死。(3)年龄反应性 幼龄动物的防御屏障及免疫机能发育不完善,老龄动物的各

9、种机能逐渐衰退而容易发病。而成年动物免疫器官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强不容易发病。(4)性别反应性 机体性别不同,某些组织器官结构不一样,内分泌激素有差异,对同一病原体的反应也有不同表现。如畜禽白血病的发病率雌性高于雄性。(三) 影响疾病发生的条件1、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影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潮湿等条件容易发病;冬季气候寒冷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人畜健康危害性越来越严重。2、社会条件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前,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动物患病后也得不到及时治疗,

10、因此畜禽发病及死亡率的比较高;建国后,建立起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兽医防疫制度,消灭了牛瘟,控制了家畜的炭疽、鼻疽等主要疾病。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一)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理 外界各种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些致病因素只对疾病起始动作用,而疾病的发展过程,则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例如;机械力所致的创伤、高温引起的烧伤。有些致病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始终起致病作用,例如:螨病、体内存在异物等。还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不立即起致病作用,但它在体内数量增多,毒力增强,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发挥作用,此种疾病一般发展到一定阶段(机体抗损伤力量战胜损伤力量时)才消失致

11、病作用。关于疾病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的各种损伤与抗损伤性反应的基本机理,可概括为如下四方面。1、组织机理 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或者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或者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称为组织机理。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的致病因素如:强酸、强碱等;选择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如:肺结核杆菌只作用于肺、禽脑脊髓炎病毒只作用于神经细胞。2、体液机理 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引起体液的量和质的变化,因而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发生相应的疾病或病理变化,称为体液机理。3、神经机理 有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作用于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疾病和病理变化,称为神经

12、机理。(1)神经反射作用: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内外感受器,如:NH3刺激鼻黏膜感受器后反射的引起呼吸暂停。缺氧后刺激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的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2)中枢神经直接作用:致病因素直接作用种属神经而引起的疾病。如:各种脑炎、狂犬病、CO中毒、铝中毒等。4、遗传机理(1)酶活性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酶缺乏多数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动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几乎都需要酶参加,酶是正常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缺乏会引起相应的疾病。(2)核酸遗传信息改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例如:镰刀型贫血病 血红蛋白的DNA链上的腺嘌呤(A)被尿嘧啶(U)取代后谷氨酸(GLU)密码就被氨酸(VaL)密

13、码取代,使血红蛋白的复制发生障碍导致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二)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共同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如 病原体数量少并且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只有上呼吸道有轻度症状(鼻塞、咳嗽)很快痊愈。感冒 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危及动物生命。(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2、 病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一定原因一定结果 新的原因新的结果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

14、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得不到适当治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全身性缺血缺氧加深血液循环障碍死亡致病因素大失血(主导环节) 适当治疗(止血、补液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液正常功能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抵抗力强局部病变例:局部化脓菌感染 抵抗力弱败血症 四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一) 疾病的经过 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的

15、经过。生物性因素导致的传染病其病程经过的阶段性表现最为明显。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潜伏期又称隐蔽期。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临床症状出现时为止的时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机体的特性和病因致病力的强弱有关;有的与部位有关,如狂犬病。2、前驱期从疾病出现症状到主要临床症状开始暴露的时期。3、症状明显期指疾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充分暴露出来的时期。4、转归期 抵抗力强康复疾病的最后阶段抵抗力弱死亡(二) 疾病的转归是疾病过程的最后结局,有可能表现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或死亡。1、完全康复:病因和它所造成的损伤完全被清除,机体机能、代谢、形态结构完全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病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停止,主要症状消失,但机能、代谢方面还有一定的障碍,形态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