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630383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山界》教学设计[84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山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2.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预习课文,以时间为横坐标、地点为纵坐标,根据课文中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画坐标。上课前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教学环节:一、 导入(视频播放)你们从视频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补充:(时代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

2、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大军“围剿”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1934年夏,中共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指导下,屡战失利,形势严重。10月初,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围剿”已无可能的情况下,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仙,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河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PPT)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

3、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五岭,指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湘南)、大庾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庾县)。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二、 作者简介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补充:中共红军开始长征时,每部队都有代号。中央军委纵队分为第一军委纵

4、队,由叶剑英指挥;第二纵队代号“红章”,由李维汉率领。长征人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三、 整体感知1.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明确: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2.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词句。核对黑板上的坐标。3. 复述情节。四、 感长征之“难”翻越老山界后,陆定一写下了这样的话齐读最后一段。 关键词:难。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3.你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作业本任务二)翻山之难及红军表现(先自己找,再小组讨论)回答格式:我找的是xx难

5、,反映xx难的句子是在文章第x页第x段,内容是,我的感想是例: 走路难“路只有一尺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Vs“路一尺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路上的石头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品析语言)原文更能突出行军之艰难。“只有”表条件关系,突出路窄;“而且”“又”表递进关系,语气更强烈。这些词叫做“连词”。“不要掉队。”“不要落后做乌龟。”“我们顶着天。”红军表现: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处境难“机关枪声很密” 从侧面写出战争的激烈,敌人紧逼。“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

6、呢?” 作者用“叹息”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拟人化地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小结:红军精神: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英勇的精神、昂扬的乐观精神、必胜的信念。五、 再品精神1.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师生对话,还原与瑶民攀谈的场景)师: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生(怯怯地):请到里边坐。师:大嫂,你不要害怕,咱们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我们是专门保护咱老百姓的。生(欣喜):哦哦,是吗?师:可不是

7、吗?我们的战士和您一样都是贫苦出生。大嫂,咱这一带缴的租子重么,你们平时生活咋样?生(悲苦哭泣):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师:你们受苦了,放心,大嫂,以后这里的天要变了,咱老百姓自己翻身做主人!生(惊喜):真的吗?那真是老天显灵,你们真是活菩萨啊!对了,你们饿了吧?我给你们烧点粥哦,还真是不好意思,家里就这么一点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师:谢谢你,大嫂,这是给你的饭钱。生(惊讶):不用,不用。我们是一家人,哪能要自家人的钱,不是?师:这可怎么办?大嫂我们部队有严格的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生(坚决):说什么

8、我也不能拿你们的钱。不要,不要。师:终于来了我们队伍的人,带了一袋米上来。那大嫂这个袋米给您,等我们打了胜仗,解放了这里,粮食会更多,到那时,幸福的日子就来啦!生(欢喜):谢谢您,同志。谢谢!2. 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明确: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 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9、”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六、 赏析语言 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

10、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村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景物美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军见,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七、 小结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