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演员的人生.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630297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剧演员的人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剧演员的人生.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研】活文化史的关注和呵护原创2012/6/20 10:38:26发表 点击率:103次 字体大小: 正常 大 老艺术家王盘声(网搜)【编者按】这是笔者三年前写的拙文,今天发在99网上仍有意义,前不久沪剧流派创始人杨飞飞的逝世,使王盘声称为沪剧界硕果仅存的国宝,他们是城市的名片,呼吁在他们有生之年给予关怀和关注,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关注本市85岁以上文化老人生存状态保护城市“活的文化史”,我们现在重视引进人才,但我们也要让人们看到,当年的人才现在的生活境遇,他们是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 王盘声,今年86岁,沪剧男生腔系中最主要流派“王派”的创始人。如今整个沪剧界,像他这样健在的唱腔流派创始人仅两

2、位。他曾于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金唱片”奖。2008年2月,他又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现在每月退休金只有1778元,生了病,只能在社区医院开药,每次最高额度50元。在上海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中,王盘声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位,但生存状态不理想的并非只有他一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作家,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其对上海现代文学的贡献和资历很不相称。退休时间早,无职称是导致文化老人晚年生活窘迫的主要原因。在沪剧界,一向有“十生九王”之说,意为十个沪剧男小生中有九个是唱“王派”的。“王派”唱腔既讲究阳刚气又风雅糯软,可塑性强,深受沪

3、剧演员和观众喜爱。而这一切与王盘声从艺七十年一直致力于沪剧唱腔改革分不开。他十五岁开始学艺生涯,在最初学艺的六年里,一直“跑龙套”。1945年,在他出演新李三娘时,对其中刘智远敲更片段在唱腔的节奏旋律上做了突破创新,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更细腻真切。从此,他一夜走红。之后在出演碧落黄泉时,他不单采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还在声腔运用上,使男女腔混合。这一“创举”立即引起轰动。1949年解放后再度公演时,九星大剧院被排队争相购票的观众挤破了大门和玻璃窗,只能出动几十名警察维持秩序这种革新精神贯穿王盘声的艺术生涯,为他在沪剧界赢得莫大声誉。他原是黄浦区区级剧团的团长,”文革“中剧团解散。1970年,他被

4、爱华沪剧团吸纳,扮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1973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组为上海沪剧团,王盘声成为上海沪剧团第一批在编人员。1979年,上海区县剧团逐步恢复,黄浦区又成立“新艺华”沪剧团,王盘声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上海沪剧团。三年后,因种种原因,“新艺华”解散,他被分配至黄浦区文化馆。1983年,作为普通馆员退休,当时的工资为145元。1988年,当上海院团开始评定职称时,他因已退休而没有参评资格。现年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退休金大都比较少,即使二十多年来有所增长,但因基数低,有部分人目前退休金仅两千左右。由于退休时间早于职称评定时间,不少人无职称,在

5、包括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待遇均无法落实。有的仍住在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房子里,有的房间里仅有的家电是一台老式的黑白小电视机,还有的家里的椅子把断了,用布条缠着王盘声在近80岁时,住在四女儿家,与外孙合住在一间九平方米的睡房里。他的六个子女经济条件都不如意。女儿黄士英已退休,退休金1500元左右,小儿子目前没有工作。医疗保障是最大问题,如果不是2001年股骨出现问题,王盘声还不会感受到那么大的经济压力。2001年前,王盘声的身体一直不错,尽管经济拮据,但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虽然王盘声1983年退休,可他从未离开过沪剧舞台,他所开创的“王派”唱腔在沪剧界和沪剧爱好者中始终保持着旺盛持久的生命力。19

6、92年,他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金唱片”奖。如今,他的弟子如孙徐春、徐伯涛等都是沪剧界的支柱力量,还有许多弟子从事各行各业,“王派”艺术正得到更广泛的传唱。而与前辈王盘声同台演出多年的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从未听他因住房困难、工资待遇低等发过牢骚。但在他两侧股骨接连出现问题后,倔强低调的老人心中顿时有了强烈的担忧。2001年,78岁的他坐沙发时不小心扭了一下,左边股骨自此经常性疼痛。因为经济原因,他忍耐了大半年没去医院,直到最后疼痛使他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在新老伴的催促下,他才去医院做了检查,而医生的诊断让他目瞪口呆:必须换股骨,再耽搁下去,今后就将无法站立。而换一根股骨需要6

7、万元,还不包括住院护理等其它费用。老人的压力陡然增加,不知如何是好。最终,是新老伴在国外的子女为他支付了所有费用。可好景不长,2005年,他的右侧股骨也必须更换。而此时,老伴也生了重病。压力可想而知。最后,当老伴得知他的情况后,再一次让自己的子女支付了所有费用。“如果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了。”王盘声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最担心的是生病。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还需要什么?住房?职称?他们最担忧的无非就是医疗。他们的退休金有多少?看一次病够吗?医疗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他们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些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中,感到心寒。王盘声一谈及沪剧唱腔就来了精神。

8、去年6月,他在女儿的帮助下撰写出版了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这是王盘声的夙愿。退休后他就一直想把自己对沪剧的体会、见解写下来,供青年演员、沪剧爱好者参考。可一方面一直忙于舞台表演,另一方面微薄的养老金难以支付出版书籍所需费用,一直耽搁着。但他从未打消过出书的念头,平时一有时间,就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写记记,这样的小本子多达十几本。去年2月,王盘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什么?我不能空有虚名,一定要把书出版。”王盘声这样说。这一次,还是老伴为他了却了一个心愿。女儿黄士英提及,爸爸还想再出书,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并没涵盖其全部的心得。只不过,现在只能拿卖这本书的钱支

9、付下次出书的费用。王盘声老师对目前的沪剧现状很担忧:年轻演员吐字、腔式等都有问题,对沪剧由热爱而生发的坚持,几乎看不到。老一辈文化人身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确实让人由衷地敬佩,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风骨”。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让这些文化老人得到与其资历相当的经济保障。我们现在重视引进人才,但我们也要让人们看到,当年的人才现在的生活境遇,他们是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把他们安顿好了,对现在的人是一种激励、一种安慰。是的,我们总在竭力追溯和寻找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总在一个个文化老人故去后才开始惋惜关注来得太迟,但我们可曾想到,那些正默默生活在城市角落

10、的文化老人,就是一部部“活的文化史”。他们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就是保护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未来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回眸】一张老照片的遐思原创2012/6/19 12:47:23发表 点击率:63次 字体大小: 正常 大 这就是在网上搜到的、罕见的建国前的沪剧剧照,那时的石筱英和邵滨荪多年轻。在网上搜到一张老照片,如获珍宝,这是一张摄于1945年的沪剧舞台时装戏叛逆的女性的剧照,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品相完好,栩栩如生。估计照片主人在浩劫中,不知担了多大的风险,才使它幸免于难、并幸运的得以保存,成为为数不多的老照片之一。照片上分别是石筱英扮演的徐纫秋和邵滨荪扮演的周

11、民伟,西装旗袍、花前月下、风华正茂、光彩照人;然而斗转星移,如今这二位均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艺术形象却依然熠熠生辉、令人回味无穷。 石筱英天生丽质、扮相俊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沪剧舞台上的当红花旦,善于扮演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比如在大雷雨中饰刘若兰、在叛逆的女性中饰徐纫秋就好评如潮、大获成功。她成名早,资格老,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她塑造的名门少妇、闺阁怨女等角色有较高造诣。她的表演朴实细腻、真切而富有光彩,善于把握人物的行动细节。她的唱腔自然柔和、优美清新、韵味醇厚,自成一派。解放后她参加了国家剧团-上海人民沪剧团,和丁是娥一起合作,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个剧团只能有一个当家的头牌花旦,因

12、此在1952年春,新建的上海人民沪剧团准备排演根据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的现代戏罗汉钱在安排角色时发生撞车,石筱英论唱工、论扮相都不比丁是娥逊色,而且辈分也比丁高,照理主角小飞娥应石筱英莫属,但她也有软档:政治上没有丁是娥强,年纪又比丁大,在舞台上年轻往往就是资本,年轻戏子老郎中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聪明的石筱英另辟蹊径,那时1952年,上海戏剧界爆出了一条新闻以擅演少女、少妇著称的、才三十多岁的石筱英改演老旦、彩旦了。于是她接受了领导让她扮演媒婆五婶的角色安排,这是一个彩旦应工的角色,石筱英初试新刃,便大放光彩。1952年10月,进京参加汇演的石筱英和扮演小飞蛾的丁是娥同获演员一等奖,罗

13、汉钱的演出成功标志着石筱英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新的飞跃。由于沪剧在演唱上都是用本嗓的,所以不象京剧在同是旦角的青衣和老旦之间是以大小嗓来区别,因此沪剧是以服装和化妆来区分。所以转行之后,舞台上那个窈窕淑女不见了,继而出现的是雷雨中的鲁妈、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叶氏大娘杨淑英、阿必大回娘家中的恶婆婆雌老虎、借黄糠中的大囡、芦荡火种中的沙奶奶、金绣娘中的保长太太老板鸭过去她在舞台上演大雷雨扮演的是贤惠媳妇刘若兰,如今扮演的是恶婆婆马母,但仍演得令人切齿痛恨,从而证明了她的成功。要知道转行是痛苦的,个中滋味自有自己知道。首先从位置上说从主角变成挎刀,从头牌变成二路,其次,形象也变老变丑,这是让爱美的石筱英最难以忍受的,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去面对和承受啊。但她爱心目中的艺术,不爱艺术中的自己,这就是艺术家的高风亮节。石筱英和邵滨荪在艺术上长期合作,堪称黄金搭档、相映成辉。他们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饰姐弟、在庵堂相会中饰夫妇、在雷雨中饰母子,在叛逆的女性这张老照片上演的又是情人, 年龄、角色的切换自如、游刃有余;他们在粉碎四人帮后还结为生活伴侣,直至石筱英患绝症于89年病故。石筱英已经逝去二十多年了,但她的艺术形象并没有从沪剧观众心头抹去,在她的老旦、彩旦生涯中,许多反派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尤其是一个阿必大回娘家中的雌老虎,演得惟妙惟肖,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越她,从而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