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29681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肝胆病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肝胆病证胁痛要点一 胁痛的概念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位于胸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要点二 胁痛的病因病机(一)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二)病机基本病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位肝胆,与脾胃及肾相关。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病性虚实之分。实证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虚证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气血虚实相兼转化:初病在气,肝郁气滞日久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2、。要点三 胁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要点三 胁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要点四 胁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首辨在气在血 2.次辨属虚属实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

3、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2.次辨属虚属实气滞、血瘀、湿热为实证。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阴血不足,脉络失养为虚证。病程长,来势缓,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要点四 胁痛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基本治则疏肝和络止痛。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1.临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2.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4、要点四 胁痛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1.肝郁气滞2.肝胆湿热3.瘀血阻络4.肝络失养1.肝郁气滞证候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等。加减: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气横逆犯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2.肝胆湿热证候主症: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

5、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加减:1.兼见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2.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3.瘀血阻络证候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治法:祛瘀通络。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

6、、延胡索、三七粉等。复元活血汤:柴胡 栝楼根 当归 红花甘草 穿山甲 大黄 桃仁加减:1.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可见积瘀肿痛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2.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癥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4.肝络失养证候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加减: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等;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等;若肝肾

7、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要点五 预防调护1.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胁痛的发生有着要重的作用,注意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同时尤应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之品。2.对于已患胁痛的病人,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A1型题】胁痛的基本治则是()A.疏肝理气止痛B.清热利湿止痛C.祛瘀通络止痛D.养阴柔肝止痛E.疏肝和络止痛【正确答案】E【B型题】A.血府逐瘀汤合鳖甲丸B.一贯煎合金铃子散C.复元活血汤合硝石矾石散D.乌梅丸合大柴胡汤E.龙胆泻肝汤合硝石矾石散1.蛔虫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

8、正确答案】D2.胁下积块、瘀阻肝络所致胁痛方选()【正确答案】A3.湿热砂石阻滞胆道所致胁痛方选()【正确答案】E黄疸要点一 黄疸的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黄疸病因病机示意图要点二 黄疸的病因病机(一)黄疸的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二)黄疸的病机基本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病位脾、胃、肝、胆。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

9、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要点三黄疸的诊断与类证鉴别诊断依据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要点三 黄疸的诊断与类证鉴别类证鉴别1.阳黄与阴黄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

10、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2.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要点四 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一)诊断1.急性黄疸型肝炎2.慢性肝炎3.胆囊结石(二)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急性溶血或危象时可有深度黄疸,脾肿大,贫血征,网

11、织红细胞增多,血清总胆红素(TBIL)85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粪色深,粪中尿胆原增加。2.肝细胞性黄疸黄疸轻重不一,急性肝炎时多短暂,胆淤时有瘙痒,可有肝区隐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大,血清总胆红素(TBIL)170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尿色加深,尿中胆红素阳性,血清转氨酶多明显上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不能纠正。3.阻塞性黄疸结石引起者黄疸急起,多在腹痛后出现,癌肿引起者黄疸缓起,呈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TBIL)170mol/L,结合胆红素(DBIL)35%,尿色加深,尿中胆红素阳性,粪色变浅,呈陶土色,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上升。要点五黄疸的

12、辨证论治辨证要点YJZ总结1.首辨阳黄、阴黄。2.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3.辨阴黄之病因。4.辨黄疸病势轻重。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2.次辨阳黄湿热之轻重、胆腑郁热及疫毒炽盛。阳黄热重黄疸鲜明,发热口渴,苔黄腻,脉弦数。阳黄湿重黄疸不如热重者鲜明,身热不扬,口黏,苔白腻,脉濡缓。阳黄胆腑郁热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阳黄疫毒炽盛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3.辨阴黄之病因寒湿阻遏黄疸晦暗如烟熏,脘腹闷胀,神疲畏寒,

13、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脾虚湿滞黄疸色黄不泽,肢软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濡细。4.辨黄疸病势轻重如黄疸逐渐加深,提示病情加重;黄疸逐渐变浅,表明病情好转。黄疸色泽鲜明,神清气爽,为顺证、病轻;黄疸晦滞,烦躁不安,为逆证、病重。要点五黄疸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大法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湿热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寒湿健脾温化。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要点五 黄疸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阳黄1.热重于湿2.湿重于热3.胆腑郁热4.疫毒炽盛(急黄)阴黄 黄疸消退

14、后 7.湿热留恋5.寒湿阻遏 8.肝脾不调6.脾虚湿滞 9.气滞血瘀阳黄1.热重于湿证候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茵陈、山栀、大黄)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等。加减:1.如胁痛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2.如热毒内盛,心烦懊恼,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3.如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阳黄2.湿重于热证候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