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292744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少云中学 王娜娜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本框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是第一节内容的引申和深化,也是讲述第三节内容的过渡环节和中介,在第二课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本教学内容在第一课阐述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观后,进一步阐释“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辩证观,是联系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纽带。二、学情分析: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相混淆。同时,普通高中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而对事物“既是什么又是什么”就难以理解,在本框题学习中对于“静止是运动的特

2、殊状态”这一观点就不易理解和接受。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概念;一切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的基本观点;从具体事例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正反两方面的辩证分析能力,判断正误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收集运动的各种现象以及各具体科学中反映的各种运动形式;收集中国古代关于运动现象的诗句。在处理信息中培养阅读、观察、表达、辨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法、讨论法了解知识生成的过程,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中国古诗的材料,在激发学习辨证唯物主义的兴趣同时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

3、动观。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二)、教学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五、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物质世界是什么状态的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展示】清明上河图提问:视频中有哪些具体物质?它们的存在状态是怎样的?生:略师:概括那么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运动的观点。(设计意图:1、利用动

4、画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2、清明上河图此类文化瑰宝的适当引用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贯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讲授新课】请同学朗读课本44页赤壁怀古。提问:1 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具体的运动现象? 2 阅读课本44页第一段,回答这些运动现象从哲学的角度如何分类呢? 3 这些运动形式的存在告诉了我们什么哲学道理?生:略【教师归纳】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思维都处于变化中,物质处于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中。物质以运动的方式显示其存在。【板书】1、运动的含义宇宙中的一切过程与变化

5、。教师分析:很明显哲学上理解的运动是一个理性、抽象的概念。所以它涵盖了宇宙中的一切过程与变化。有些运动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不明显,甚至用肉眼无法看到,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在运动着。所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以运动的方式存在。这也说明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通过同学的列举体现了什么关系? 【板书】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宇宙中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以运动的方式显示其存在。教师提问:赤壁怀古中这些具体运动的主体分别是什么? 生:略师:概括【板书】机械运动的主体宏观物体 热运动的主体分子 光运动的主体光子 化学运动的主体原子 生命运动的主体生命体的主要物质蛋白质与核酸 社会运动的主体处于一定生产关系

6、中的人 思维运动的主体人的大脑【板书】(2)宇宙中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设计意图:通过导读设问、学生讨论等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和内化知识;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阐述,有利于难点突破,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学生思考】辩证唯物主义是这样认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但有人并不这样认为。看看坛经记载的这个故事: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而慧能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风吹幡动中惠能和尚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并分析:如果离开物质去谈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尚

7、惠能承认运动的存在,但认为不是物质在运动,运动的主体是心、是自己的意念,我心想你动你就动,这显然是荒谬的。教师归纳: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教师提问:当然有同学可能不同意关于物质是永恒、不停息运动的看法。他们会说,我们少云中学运动了没有?学生回答:运动了随着地球运动;(启发回答)少云中学2008年举行了六十周年的校庆,走过了六十年历程/也可能回答没有动,说它静止。教师引导:说它运动就是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说它没有动,也符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个原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板书】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什么是静止

8、?学生阅读课文基础上教师强调前提/相对稳定、暂时平衡/特殊状态。【板书】(2)两种情形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空间位置未变 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性质教师提问:我们教室中的物体有没有静止状态?学生回答:(估计会结合物理学中参照物原理举例教室里的物体的空间位置不变。而对性质的稳定状态无法回答,须启发。)教师分析:我们坐在教室,身体位置相对教室而言是静止的,未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讲台相对教室也未发生位置变化,而且教室里的物体在我们使用的目前阶段性质也未发生变化,讲台仍是讲台,灯管仍是灯管,灯管未变成讲台,讲台也未变成灯管。我们也处于静止状态,我们是人的性质也未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说某一物体处于静

9、止状态,是不是就完全静止,绝对的不运动?学生回答教师分析:不是。第一,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说某一物体静止,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嫦娥一号”在同步做绕月运行处于平衡状态时,它仍在绕月探测。再如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虽然我们坐着没动,但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带着我们一起运行。即使我们不动,但只要你活着,心脏还会在跳动。所以,这种静止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一方面、某一形式的稳定状态。第二,任何事物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着量的变化。如:水,只要温度不超过100C,仍是液态。但是,C与C的温度能一样吗?再如,我国的社会性质仍

10、是社会主义,几十年来没有变。但能说它没有任何变化吗?不能。生产力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和谐也在加强并提高教师提问:既然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又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那么两者是什么关系?学生阅读第47页第二段回答。【板书】(3)关系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 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学生思考】关于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这一原理,也有人有不同观点。欧布利德的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叫

11、欧布利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所以,我不应该还钱。”这位邻居一怒之下,把赖账者痛打了一顿。两人撕扯到法庭打官司。欠账人向法官痛陈挨打的过程,法官问那位邻居为什么打人,邻居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有打人。”法官无言以对,不了了之。欧布利德的故事和刻舟求剑的故事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教师边启发边归纳:欧布里德的故事反映了相对主义与诡辩论的观点,错在否认相对静止,夸大绝对运动;刻舟求剑的故事反映了形而上学的观点,错在否认

12、绝对运动,夸大相对静止。【操作平台】学生讨论(1)判断师徒观点的对错,并阐述理由。(1) 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对学习与生活的现实意义。教师边启发边归纳:赫拉克利特的话符合运动是绝对的观点,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克拉底鲁的讲法则与欧布利德犯的错误是一样的。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对学习与生活的现实意义则在于承认运动才能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不会为暂时的进步沾沾自喜、为暂时的落后灰心丧气。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学会区分事物之间的区别。坚持动静统一的辩证法,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法律、信念是建立在事物稳定性、相对静止上的。不承认相对静止,生活就会失去秩序、法律、道德就难以建立。教师归纳:从

13、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看出古代希腊人已经在探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研究运动的多种形式。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先贤也曾在自己的著作和诗篇中反映思辩的思想。我们请部分同学查了中国古代关于运动的诗篇,现在就请他们上台为大家朗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些富有哲理的古诗反映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思辩的特征。古人已自觉不自觉的用朴素的辩证法或唯物主义观点来反映各种运动现象。【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运动的含义,学习了物

14、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还知道了运动形式的基本形式及其发展,知晓了人们通过认识事物的运动形式从而认识事物。通过学习,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七教学设计说明本框阐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基本原理。从教材内容来看,是对第一课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继续与加深,同时又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为以后的唯物辩证法的讲述打下基础。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题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重点。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这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得从学生熟悉的、运动现象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古诗及科学运动形式资料入手,通过一系列思考提问,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学会归纳、把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激趣、设疑、自读、引发、精讲的策略。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了层次性和趣味性,考虑了思维的有效性(与学生实际相符)和思维的延续性。通过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起到宣扬传统文化、贯彻“两纲”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