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28152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7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初步学会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力量目标:在试验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德育目标: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难点:正确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一、投影: 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 异:1. 溶质: 以质量表示 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 以质量表示 以体积表示 2、 单位: 1 摩/升 同: 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比照值 提问:如何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

2、骤以及注 意事项。 二。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 过程: (1) 预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完毕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三、误差分析 依据公式 C=n/V 造成浓度误差的缘由可由n或V引起。造成n的误差可由称量转移洗涤造成V的误差可由俯视或仰视造成,未冷却等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 NaOH固体时,把 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枯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

3、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四、争论 国外教材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 1000 mL 浓度为 0.12 molL-1 的 NaOH 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 )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需的操作,按操作先后挨次编号,为( )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匀称。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干净枯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 )g 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

4、mL 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 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选项是 (填)。 A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 100mL蒸馏水,参加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渐渐参加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100mL C 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参加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参加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量筒量取 40mL 5molL-1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蒸馏水,不断搅拌,

5、渐渐倒入烧杯中 练习:略 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育学生试验力量和观看力量。 2、培育学生通过试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响实质的力量。 3、培育学生全面熟悉事物、分析事物的规律思维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育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训练。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试验、争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

6、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响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马上有离子参与的反响统称为离子反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响。 教学过程: 板书其次节离子反响 提问以下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石墨、铜能导电,由于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由于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索物质在什么状况下可以电离呢

7、?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依据物质在肯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争论以下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留意以下几点: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电解质应是肯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响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

8、是电解质。 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留意点: 溶于水或熔化状态;留意:“或”字 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意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响; 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设问一样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力量是否一样? 演示试验观看:五种电解质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导电性是否一样?并分析结果。 (结果:一样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力量不一样) 叙述电解质溶液导电力量的大小打算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

9、数都一样的状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力量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肯定比导电力量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拟以上五种溶液,明显,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三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的学习。是通过原子构造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制法和用途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重点是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响,难点

10、是试验的观看、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响的探究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响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响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响是可以通过转变反响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育学生的归纳、推理力量,以及学生思维的宽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把握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增加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试验方案设计的沟通提高表达力量和筛选、优化试验方案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学问,报效祖国的神圣

11、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深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泼,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阅历,能乐观参加争论,探究的力量比拟强 4、学生对试验探究有着深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构造有肯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学问。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学问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试验探究、小组争论沟通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时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展试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展小组沟通争论,赐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制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和奇怪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严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试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学问和阅历,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试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地参加到试验验证、试验猜测、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试验、媒体图片展现 3、演示试验,改良试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现。 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 篇四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识的典型生活阅历动身,运用宏观

13、现象帮忙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已经熟悉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异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确实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当留意形象直观,帮忙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异的化学世界的探究兴趣,熟悉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