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分类评价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25521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OLO分类评价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SOLO分类评价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SOLO分类评价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SOLO分类评价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SOLO分类评价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OLO分类评价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OLO分类评价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OLO分类评价法题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

2、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 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

3、分点来打分,这 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 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SOLO分类法是如何划分历史题目的能力层次的。 例题1: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

4、封建论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 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 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本题为一道材料解析题,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具备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但SOLO分类法不需要分析能力的种类,只分析能力的层次。根据SOLO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

5、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 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 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 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

6、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 县制为主体。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从材料中我们注意到,在秦朝以前,主要实行分封制,而秦代以后,中 央主要是通过郡县制来实施对

7、地方的管理。不同的朝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是由该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秦代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没有足够 的能力对广阔的领土实施直接的管理,因此就采取了分封的形式。秦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地方实施直接管理。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从历史上看,中央过 分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而地方过分地分权,短期内对地方的发展有好处,但往往会产生分裂势力。因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一个“ 度”的把握问题,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有后患的。 本材料题考查学生思维能

8、力的种类较多,如理解材料、结合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理论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等等,但SOLO评价法并不具体 分析学生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而只是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材料中找到两条有效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自然比只找到一条有效信息的学生高;能够 综合分析两条信息的学生,能力层次又比只是单纯找到两条信息的学生高;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学生,能力层次更比只是简单分析材料间的关 系的学生高。 例题2:请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英国议会制度的理解。 本题为一道问答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种类包括再现历史知识、概括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

9、。而根据SOLO分类法,可以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1.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得出这种判断的根据何在;或者只提供了一个史实,我们不知道这个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如: 答(1):英国的议会制度对英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答(2):1649年,议会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 2.单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依据了一个方面的史实,说明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议会组成了议会军,打败了王党军队,使立宪立宪制能够在英国确立。 3.多点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依据两个以上的史实,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史实之间的联系。如: 答:

10、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4.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在这些史实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 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实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引起的。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而被迫重新召开议会,而议会却以此为契机要求 限制王权。当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时就只能兵戎相见了。1645年,议会军最终击败了王军,并于1649年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 并未根本解决。1660年,因为议会内

11、部矛盾不断,查理二世借机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更加尖锐,最后,议会不得不抛弃查理二世,把 荷兰的执政威廉三世迎来英国当国王,使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也最终得以解决。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提供多个史实,而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 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 答:英国的议会起源于中世纪,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在中世纪,两者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王权与贵族特权的纷争。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发展,两者 的矛盾则体现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要求分享-的权利。(省略具体的史实)“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最终在英国确立起来, 表面上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王与议会并存,而实质上是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因此,资产阶级终于能够通过议会来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控制。 与材料题不同,问答题直接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但是作为一道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题目,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罗列大量的史实,而应该把这 些史实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素材,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观点。SOLO评价法同样可以根据思维的层次把该问题分为五个层次。前三个层次主要考查学 生识记史实的多寡,后两个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的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