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5422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骨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一、导入新课: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

2、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二、提示自读要求:(一)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二)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

3、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疏理课文内容。(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三、检查自读:(一)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

4、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ng)正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等成语。四、疏理文章内容:(一)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疏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FONT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

5、、闻一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论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意见没有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二)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6、: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段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

7、业服务”。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

8、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人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五、布置作业: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

9、;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学生交流作业:(一)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二)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

10、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三)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细读文章,要求在

11、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可以把本来较“浅”的文章读出一点“深”意来。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举饿人为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不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朱自清)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

12、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悖了。生:我同意,再想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那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了吗?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

13、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这里顺便向同学们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

14、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文革”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死),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点,认为“

15、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鲁迅有两篇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也都说到了“中国人”,对我们判断是非也许有帮助:(一)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卫兵开枪,死伤数百人,刘和珍不幸罹难,接着又有人放出流言,污蔑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鲁迅就此事发表议论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竞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二)另一篇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师:鲁迅的文章中用到了三个“中国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三者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吗?然后再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看能不能取得一点共识。生:鲁迅的文章中,中国人指的是杀害刘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类坏人,而中国人指的是没有失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