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才有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6244336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抓“实”才有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抓“实”才有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抓“实”才有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抓“实”才有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抓“实”才有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抓“实”才有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实”才有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抓“实”才“有效”(转载)摘要:近几年来,虽然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洗去了曾经的繁华与热闹,但浮华过后的沉静中仍缺失着诸多的“实”,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效性仍然不高。笔者在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察就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浅谈自己的观点与体会。关键词:实 阅读教学 有效一、何谓“实”?我们先看“实”的基本字义:1、充满:心。充。虚。2、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话。惠。际(真实情况)。践(实行;履行)。体。情。施。数。事求是。名相符。3、植物结的果:果。开花结。4、富足:殷。富。再看关于“实”的几个词组: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切合实际、落到实处、注重实效等。将“实”放到阅读教学中,笔者所强调的“

2、实”即是指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实现课堂教学的本真、实在与扎实,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二、何谓“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阅读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

3、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三、抓“实”才“有效”?笔者在此先打一个比喻:农民种庄稼,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一个艰辛的劳作过程,这其间包括除草、松土、施肥、捉虫、抗涝抗旱等。每一道工序必须实实在在,不得有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影响收成,影响劳动果实的质量、产量等。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展开科学的劳作、护理。这实际情况包括土壤情况、种子的优劣情况、植物的生长规律、气候变化等;其次劳动技术也会影响劳动成果的收获。归纳起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扎实过硬的劳作技能,又能尊重客观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和该种子的生长规律进行劳作,每一劳作工序都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那么你就会最大化、最优化地获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你的劳动

4、便因抓“实”而“卓有成效”。放到“阅读教学”上来,抓“实”才“有效”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学设计要根据实际这里的“实际”是指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包括教材解读准不准确,教学目标设定合不合理,教学重难点定位恰不恰当,教学方法运用合不合适,教学过程展开顺不顺理等。一般来讲,老师们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花很大力气深钻教材,根据教材实际和教参要求来把握重难点、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在学生实际这一块往往有忽略,也就出现了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以备教材为主的“教材中心论”的不正确备课方式。教学设计除了关注教材实际,更要关注学生实际。学生实际指什么?它包括学生当

5、前的实际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材实际,更要关注学生实际,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学生需要什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知识储备怎样?通过对文本的预习,他们能掌握多少知识,理解多少内容,会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些正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时依据的基础与关键,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以学定教”。因此我们备课时,必须以学生实际为主,教材实际为辅,二者相机融合,有效备课,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激情飞扬;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中,在不断的探求新知中获得进步与发展;才会不至于因教师只备教材而在课堂上将学生已会的知识反复讲问而导致学生

6、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使课堂教学失去实效。(二)文本朗读要扎扎实实读是悟的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到文本,先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阅读教学对每一篇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与要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这一目标落实并不扎实。纵观众多的常规课,教师对学生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并没有一一关注。虽然有课前预习、有课堂自读、也有教师的检查读,但都只是照顾了部分学生(更多是好学生),至于其他学生(往往是大多数)读得怎样,是否存在困难,不再作一一指导。这种以点代面的文本朗读带来的结果怎样?其一课堂只是少数人的课堂,更多的学生因为没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甚至还不能读正确,就被老师牵入下

7、一环节的阅读理解,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自然效果不好,于是乎就会出现我们常见的一种现象,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时,还有学生朗读文本结结巴巴、甚至出现错误。其二学生朗读不扎实,势必影响对文本的初读感知,何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情感体会?课堂教学只能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而慢慢泯灭,学习能力也会失去动力而出现搁浅。是我们的老师不知道这些利害关系吗?显然不是。那又是为何?从与老师们的交流中,他们认为:一个班几十人,如果一一指导检查他们的朗读,哪来那么多时间?如果一定要花时间关注每个学生,势必会影响后续教学环节的顺利进展,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看来他们所谓的教学任务并没

8、关注学生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教学流程带着学生过一遍,走走场,至于孩子们学的怎样,有多少进步与发展并不重要,只要课堂上有那么几个孩子能跟着老师一应一和就行了。殊不知朗读关没过,基础关不抓,何谈完成教学任务,岂不舍本求末!因此,文本朗读必须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这样阅读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兴趣、能力才会有所提升。下面笔者以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来说明朗读指导全面关注策略和意图。见下表:白鹅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设计者 执教 班别 2007年10月18日 第7周 星期四第1节教学目标(自学提纲 )1

9、、正确读写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人人做到。随堂记录教材分析重点1、正确读写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人人做到。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人人做到。教学准备1、 学生自学能力及习惯的养成。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与习惯养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谈话,导入新课。二、自由读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三、学生分段读文,检查自渎情况,正音,指导难读难写的字词,理解相关词语。四、老师范读课文。五、小组合作读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力求人人过关。(根据前后桌四人或五人组成一个

10、学习小组,每小组由一个语文综合素质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读书,组织小组成员一个一个朗读课文,并按正确50分、流利30分、有感情20分进行综合评定打分。)教学前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落实并不乐观。呈现出来的要么是几个朗读较好的孩子充当主角,占据课堂;要么以齐读为主,让那部分朗读不够好的学生混水而过。即使一些好的课堂,教师在学生朗读的面上做到了一定的广度,但让人人或80%的人能把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仍是空话。因为作为一线的老师,虽然

11、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虽然也知道学生把课文读好了,老师无需再多讲了,但他们不愿意把课堂教学时间过多地花在课文朗读上,不仅因为这一工作耗时耗力,更因为从表面上看课文朗读还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检测中。殊不知老师们经常抱怨的学生的语感差,阅读理解能力差、作文能力差原因大都在于此。适逢我校第一届读书节隆重开幕。本次读书节主题就是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一篇课文”。并以此为号角唱响我校语文教学的特色。一直以来,我比较重视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习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学生也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一

12、篇课文就有了一定保障。这段时间,我正尝试着这方面课堂教学探究,希望通过此课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三)理解感悟要实实在在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因“师生有约”而失去本真。没有了学生从不会到会的精彩生成;没有了教师点拨引导的磕磕绊绊。一堂课下来,如舞台表演:谁回答哪个问题,谁读哪个片段,早已训练有数。于是乎教师语妙连珠,学生对答如流,加之各种电教设备蜂拥而至,整个语文教学便出现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虽然近几年来小语界一而再、再而三提出了课堂教学要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观,但浮华过后的沉静中仍缺失着“实实在在”,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静观课堂,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首先缺少对

13、学情的了解。一方面缺少对学困生的关注,缺失了对他们的耐心引导与静心等待,生怕因在他们身上耗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蜻蜓点水一番或干脆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缺少了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和及时调整;缺少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了解与学习能力的信任,使得课堂教学仍是老师的主要舞台。其次,我们的老师还缺乏务实奋进的学习态度,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教材,不愿花大力气去多层次多角度地研读文本,查阅资料,导致教材把握不准,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出现训练要点不到位,不扎实。如有位老师教学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因没把准教材,将课文次要部分即文本第三自然段关于蝙蝠夜间飞行高超本领的描述整整花了十分钟来讲。原本这

14、一段作者只是为了通过描述蝙蝠夜间飞行现象引发思考,为下文科学家的三次实验作好铺垫,而教者却紧紧抓住这一段不放,带着学生细读细品,斟字酌句,通过读文、找关键句、划关键词、又用课件来辅助进行关键词填空,再让学生谈体会,最后又引导写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蝙蝠飞行的本领。这样下来,费力不讲,耗时不说,更因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导致重点段落,也是重难点需要突破的部分,即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七、八自然段,因时间不够,只用了5分钟仓促读悟便下课了,至于孩子们是否真的理解了飞机夜晚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课下问学生,许多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对于课后填空练习,也有部分学生出错,该花力气的没花,该要细读品悟的没去

15、读悟,自然效果不好。因此笔者在此强调阅读教学要“实实在在”,它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从教学过程来讲,它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引领学生在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历经未知到已知、不会到学会的动态学习过程,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必须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必须承认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理解能力的不均衡性;必须明白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必须坚信唯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去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才会不丢失教学过程的本真。其二,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扎扎实实地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

16、方法等。它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吃透教材、把准教材的能力,要有科学的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朴实的教学风格等;其三从达成目标上来讲,就是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实在在的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提升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只有放慢课堂节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个孩子的进步,培养他们课堂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让他们从“敢于开口说”到“能说具体说完整”最后到“说正确”,尽可能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孩子得到进步与发展,便是教育最大的成功、课堂最大的成效。(四)读写结合要落到实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是学生能力的最高体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形式。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