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23235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

2、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出示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情况。相机指导书写。4整体

3、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

4、以买卖各种东西等。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默读课文,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想一想:本文中的重要日子有哪些?用“”画出。 2文中详写的部分是哪些?可以做上标记。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3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4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老北京的春节,体会到了北京春节热闹、祥和、喜庆、团圆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去文章

5、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五、作业布置1.抄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语写3遍) 2.继续搜集有关春节的风俗习惯。六、 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 祥和 团圆 喜庆教学反思: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要想使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我正是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这节课的。教学时,以多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同时我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我的学生,大家学得很投入,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重视了读的训练,让学生初读读通,再读感知,学生读的质量逐步提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安排缺乏弹性,如在写字这一环节中,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出现了无事可干的现象。如果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就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