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镇——堽城.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623215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古镇——堽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古镇——堽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古镇——堽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古镇——堽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古镇——堽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古镇——堽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古镇——堽城.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古镇堽城堽城镇历史悠久,因堽城里而得名。春秋至西周是路过的小诸侯国,秦汉两代设刚县,都是县级治所,王莽改称柔,东汉光武帝复称原名。晋曰刚平,南朝宋省并,北魏复置。隋废。刚后该岗城又该堽城。建国后是宁阳第三区,1952年第三区改为第七区。1958年成立堽城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成立堽城区,1985年11月撤区建乡镇,将原堽城区茅庄乡和良村乡三个行政村划归为茅庄镇,2001年合并乡镇,将茅庄镇划归堽城镇。堽城镇堪称文明圣地,聪哥至今远近闻名的“十大观景”,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新看点。堽城故址堽城里故城址北枕大汶河、洸河,南临堽城屯、接雪埠山(今张果老山),西有元代堽城坝,历史上为屯兵

2、屯粮之重地。故城略成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残长约800米,东,南,西北三面可见城垣。城墙用黄褐细沙土夯筑。拒不内含碎石和汉代瓦片,夯土层厚约16-20厘米,夹棍眼距约0.2-0.5米。东城墙曾有两个突出墙外的城台,俗称“炮台”。1966年在村落西挖到一座石桥,当地人称“洸河桥”,似为故城西门桥故城中部曾有夯土台基,传为钓台或妆楼。东北部曾挖到房屋基石和石柱础。群众称“金銮殿”。村落内发现红烧土、灰土、陶片、人骨等。曾出土半两钱范、铜箭头和陶器等。据清咸丰元年宁阳县志历代沿革考记载,此故城为战国时的刚邑。工程历史上为东西南北之要冲,从刚邑古城始,就是兵家必夺屯兵之要地。据史记赵世家和史

3、记秦世家载,刚邑本是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产物,百余年中赵、卫、齐、魏、秦国等兵家相争;它最初的名字就是“刚平”,汉改“刚县”,晋称刚平是恢复旧称,北魏复置,是复汉之“刚县”,治“刚城”。“刚城”之“刚”该“冈”又改“堽”,在隋唐以后,是一段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历史名人写诗赞曰:“南风吹不歇,桃杏正红酣,暮景旬将六,春光月已三。农家修旧末织女视新蚕”。足以证实刚城物产丰富,信息畅通,属极其重要的商贸流通宝地,也证明着这里有着独特的吸纳能力。堽 城 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汶水又西,洸水注焉。”洸河又名阐水,曾是沟通汶泗的主要河道,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开挖会通河后,于堽城建阐,引汶入洸以济

4、运。据考,早在1257年,蒙古军即引汶入洸,并在堽城以北修建土堰。据宁阳县志载:“元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筑堽城坝遏汶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坝址位于大汶河南岸今堽城里村西(即堽城坝原值)。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泥沙淤积,河底增高,洸河塞流。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都水少监马之贞建石砌大闸,用铁砂磨吻合无间,构筑坚固。”堽城坝与堽城镇珠联璧合,是堽城历史上的一个缩影。该坝为古代著名水利建筑工程。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 伶 墓葬刘伶墓位于堽城镇虎背岭,相传为西晋正始年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之墓。解放初期,墓上有众多柏树,长势茂盛,有一座

5、小庙,并有“刘公之墓”石碑,曾有看庙道士,有铜像佛一堆,混乱时,被人盗走,后传说盗铜像人回去患了一场大病,把卖铜像的钱花光,病越来越重,不久便死去。传说在四百多年前,夏末商初,酿酒业初步问世,在当时人们称酒为神水。酿酒大师杜康和刘伶一起闲聊,谈起神酒水的神奇,杜康道:就让人喝下后能自感成为神仙,喝道一定数量能让人死后复生,即能醉三年,刘玲不相信,两人打赌,并有人作证,立下字据。刘伶按杜康的吩咐喝下了一定数量的酒后,便醉如死人,一觉睡了三年。杜康到整三年的这一天来看刘伶,刘伶准时醒来,但喝了一定数量的茶水后又死去。这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一醉就是三年整”。传说,从墓中流出来的水能治病,具有延年益

6、寿之功能。解放初期,许多人都来烧香拜佛接水治病。刘伶是刘梁的讹传,刘梁系宁阳汉光年间官拜尚书郎,后为野王令。曾是黄旗子孙,而少孤贫,实书于市以自资,憎恶世俗,善于交往,搭伙成派,乃著破群论,览者以为仲尼作春秋,令作乱的臣子知惧,又著有辨合同论。桓帝时举孝廉,拜官受职于北新城。他废除了被奴役的人和官府定制的期限,考试的名次,分上等为最,下等为殿,普通推行,特招入拜尚书郎。后为野王令。因刘梁和刘伶同音,便讹传为刘伶,称作刘伶墓。古人黄恩彤曰:荷插瞢腾醉梦余,为妨委蜕寄荒墟。旁人道是刘梁幕,二傅云何有故榈?吴 家 林在堽城故城址南,蒙馆公路辛安大桥西侧,有一片看起来不起眼的林地,这里埋葬着明朝南京刑

7、部尚书吴崇礼。吴,字彬卿。吴尚书于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进士,授山西西浦知县。时值蒲县荒旱频繁,百姓疾苦。吴崇礼首请免除赋役,赈贷耕牛,种子,招回流民,复苏生产。1592年(万历二十年),赴御史任时,目睹山东水灾严重,尤其是大汶河两岸水灾更为突出,夏季秋季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便奏请皇上发库银15万两,以赈灾民。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后,巡按西淮,淮扬、西浙等地。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任大理寺右寺丞,执法严明,多有平反,1612年(万历四十年),升右副都御使顺天巡抚。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都督宣化、山西大同平务,平顶边叛。1620年(万历四十八年)以继母逝,归故里宁阳办理母亲丧事

8、,协同地方镇压起义军。1625年(天启五年)任兵部尚书,因与阉党魏忠贤不和,外调南京刑部尚书。1626年(天启六年)卒。吴著有池总图、抚奏略。吴死后,按照皇帝的授意,让其葬于故土风水最好的地方,要距山不远,离城近,还要有水,由此,便选择了古堽城南,离雪埠近,北枕大汶河的一片湿地上作墓地。并由吴姓看护,俗称吴家林。墓地原占70亩耕地,有围墙、大门、望天吼、牌坊、落棺厅和柏树等。1958年间,柏树被盗伐,墓被盗掘,尸体完好,衣冠如新,盗出陶俑、瓷器等,所有建筑被毁掉。但墓室尚存。自从墓被盗后,这片林地开始荒芜。传说,吴崇礼在雪埠山(今张果老山)建起“八仙殿”之后,有人给其破了相,他便官运到此。茅庄

9、石桥在故堽城向南5公里,有村落茅屋,村中有一条沟,建有一座桥,名曰石桥。石桥南北长约24米,宽约8米,为三孔石板桥,桥两旁均有石雕栏杆,上有“荷塘垂钓”、“小舟自横”、“松下苦读”、“两人对羿”、“拜师学礼”、“衣锦还乡”等栩栩如生而又蕴含寓意的浮雕,辅以雁翅,桥墩上雕有面东尾西的两条巨龙,如虹卧波。由于大桥高于地面,故更加突现石桥壮观,从遥远处即可看到石桥,为堽城一大奇观。石桥始见于咸丰十年(1860年)并建有一碑。因其古老而备受人“崇拜”,每逢节日就有人带着供品,在大桥上染香膜拜,为家人祈福。还有的人领着孩子,把石桥认作孩子的“干娘”,以求石桥庇护自己孩子长命,成人、成才。珍奇柏树在堽城镇

10、住山村的山顶上一颗柏树的树枝,一支是甘甜的味道,另一支则是苦涩的味道,实属罕见。这棵柏树生长在堽城镇住山村的圭山山顶,为圆柏,高6米多,木质坚硬,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圭山曾是帝王将相诸侯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山两侧刻有“文昌、武文、圭山、文笔”碑文。据传,圭山是一座人造山,山下有一座坟墓,与碑文有关,山顶上的这棵柏树“独树一帜”,他与东边的彩山和南边的住山遥相呼应,连为一体,这棵柏树为母,彩山和住山的两棵为子。站在圭山顶上,可以看到母子连体。据当地人讲,圭山下有一个甜泉眼,这棵柏树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一支底跟从圭山孤峰的石头缝隙里慢慢扎入地下甜泉,久而久之滋润柏树,使其中一枝头形成咯额甘甜的味道

11、,用开水浸泡后与冰糖的味道相似,而其它枝头仍旧是苦涩的味道,有关专家正在对此树进行论证,初步确定为稀有奇特柏树,并取走了这里的水样和这颗树枝,作进一步化验、研究。解放前,当地人为保护这棵柏树,曾用树根钢钎扎入树身,防止砍伐,割据、毁坏,现尚有痕迹,而且柏树越长越旺盛,越长越高大,即成为当地一奇观,又成为珍贵的树木。张果老山张果老山原称为雪埠山,位于故堽城遗址西的商庄村南岭,大梁朱温在堽城做皇帝时曾把这里作为烽火点将台,常来往于堽城与雪埠山之间。那么,何以称为雪埠山?此山石壁峭绝,怪石林立,漫山遍野到处是雪白的石头,山谷间又有小石如拳,摇之有铃铛声,晴天太阳光照,远远望去,如同一片雪白雪白的雪片

12、。慈善北枕大汶河,术语靠近水的地方,又是故堽城的一个重要的山头。雪白的石头和着天上的白云,连为一体,就形成了一座雪埠山。又何以改称为张果老山呢?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有一年冬天骑驴路过雪埠山时,从驴上坠倒在山上,翻身抓起一块小石头,扔到石头上发出了铃铛声,又抓起一块摇之有琴声,感到蹊跷,但他有很遗憾,看到此山光秃秃,叹息道:此山石头摇之有声,远看像雪山,民间听乐声,看奇观,但人间离不开烟火。由此,他使出浑身解数,借助“天仙”之势,顿时,山上山下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场爆风雨过后,雪埠山火锅漫山遍野,到处变成了缀满果实的秋天。人们感到和奇特,便蜂拥而至,不顾一切的上山摘花果,树枝折断,树

13、叶满山。一夜之间,雪埠山又恢复了旧模样。但后来人们便将雪埠山更名为张果老山。如今,那传说中的神话已变成了现实,满山遍野到处是红彤彤的石榴、山楂、被誉为中国盖世石榴园。茅庄大柳树在宁阳,提起茅庄大柳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即一个自然形成的过往小店名,有事社会变革的象征,带有很浓郁的神秘色彩。茅庄大柳树位于蒙馆路东堽城镇桥南村,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树高15米,树冠面积曾达200余平方米,主干高约2.6米,树围约3.5米,苍劲挺拔,形似一舒展巨手,擎托蓝天,极为壮观。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部分枝干有所枯落,但古风依然,风韵犹存。大柳树原为树下宋氏一家栽植,当时因家居路旁,生活拮据,便开一茶馆维持生计

14、,为方便行人遮阴纳凉,随在水缸旁栽下一高约2米的柳树桩,之后生根发芽,成长茁壮,并逐成规模。1991年桥南村因压煤搬迁,全村又仅留大柳树一棵。时过境迁,更让人视大柳树神奇。大柳树根深叶茂,为路人遮风避雨,深得行人青睐。宋氏家人也爱树如子,时时浇灌,关怀备至。此书仅距公路东,形似巨手擎天,气势磅礴,故多为行人赞誉。不少国外游人,海外华侨,行经此地,纷纷下车给大树拍照,与树合影留念。大柳树以其壮观,为人赞叹;以其便利,为人咏颂。有联为证:门前古柳名声远,和善人家庆有余。人才两旺。门前石柳好风景,路人行人喝彩声。紫气东来。门前古柳多瑞气,院里鲜花报吉祥。江山多娇。“小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5、宁阳诞生了革命的舍弟“小延安”,这就是位于大汶河南岸的堽城镇高桥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制造“卢沟桥事变”,年发动侵华战争,宁阳也很快沦为日伪军统治区。1938年5月,中共泰西区委来高桥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凭借高桥背汶水居渡口、处肥宁边界,有百年古寨和茂密丛林等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革命根据地,并秘密筹建集成党组织和地方政权。1938年7月22号,宁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在高桥诞生。支部成立后,在中国宁阳县工委的直接领导下,高桥成为宁阳抗日战争的指挥部,并成为重要的地下交通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誉为革命的圣地“小延安”,成为宁阳县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陨 石

16、 堆在堽城镇南落星村北,有一座陈醒数百年的陨石堆,当地俗称其为“星星山”。最近,国家和省、市有关专家考察论证,确定为世界罕见最大石铁陨星堆,在北落星也有散落的少量陨石,它与陨星堆为同时将落下的星石。在方圆几百米的范围内,突兀地堆砌着这些重达数百吨的几十块大型巨石,在地面少有祈福的汶河南岸的平原上显得格外醒目。登上陨石堆,随处可以看到这个星体在进入大气层后燃烧留在石块上的烧蚀痕迹,这些痕迹已与陨石完全板烧为一体,可碎,但不可磨去。这些巨石存在的年代已经十分久远,它们暴露在土层上面的部分经受了漫长的风吹日晒,红色部分退色,黄色为主要颜色。红色、黑色和黄色在同一块石头上出现,其石质大部分为黄色硅盐,呈晶体状,与附近百里之内岩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