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231605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历史文选译文和史籍介绍.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锢列传前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2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3。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4;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虽情品万区,质文异数5,至于陶物振俗6,其道一也。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语出论语阳货。意谓: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各人的习气却相差很远。2迁染之涂:指为世俗所浸染的习气。3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刻意,克制己意,即严格要求自己。肆,放纵。牵物,为外物所牵制和诱惑。流,流宕忘返。意谓:严格要求自己,则行为就不会放纵;为外物所诱惑,则志气就会流宕变坏。4裁抑宕佚:裁抑,削除和抑制。宕佚,放荡淫逸。5情品万区,质文异数:情品,情趣。万区,万种

2、。质文,本指内容和形式,这里引申为行为表现。异数,不同、各种各样。6陶物振俗:陶冶性情,整顿风俗。孔子说“人性本来都相接近,习染不同才渐渐区别。”说的是人的好恶本来相同,只是变化的途径不同罢了。约束意念行为就不放纵,玩物成癖志向就会丧失。因此圣人引导人修养性情,控制约束人的放纵,谨慎选择他结交的人物,节制他的偏爱。虽然人情事物有种种区别,内容形式也不相同,但是说到陶冶性情匡正风俗,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叔末浇讹,王道陵缺1,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举中于理,则强梁褫气2;片言违正,则厮台解情3。盖前哲之遗尘有足求者。 霸德既衰4,狙诈萌起,强者以决胜为雄,弱者以诈劣受屈。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

3、一说而锡琛瑞5。或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6。士之饰巧驰辩,以要能钓利者,不期而景从7矣。自是爱尚相夺,与时回变;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8。1叔末浇讹,王道陵缺:叔末,本为长幼次序,这里借喻为叔世、末期,指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浇讹,指社会风气浅薄伪劣。王道,古代儒家主张的仁义之道。陵缺,衰败。2强梁褫气:强梁,强暴之人。褫,夺;褫气,夺气、丧气。3厮台解情:厮台,指从事贱役的奴仆。解情,放弃对某人的支持和同情。 4霸德既衰:指春秋争霸结束之后的战国时代。5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绾,系,引申为获得。锡,音c,同“赐”。琛瑞,宝玉。意谓:战国时代的策士们只要贡献小小一点策

4、略或主张,就能获得国君极厚的赏赐。6起徒步而仕执珪,解草衣以升卿相:执珪,楚爵名,因楚国功臣赐珪,故称。意谓:战国策士可由平民一下子就升任高官。 7景从:景,音yng,通“影”;景从,如影随形,比喻纷纷响应和追随。8其风不可留,其敝不能反:留,遏止、阻止。敝,通“弊”,弊端、弊病。反,通“返”, 扭转。 春秋末年世风轻浮多诈,仁义道德衰败,但还藉着仁德名义来扩充自己实力,靠着忠义的旗号来建立自己的功业。行为符合义理,强大的敞手也会心虚气短;一句话不合正义,卑贱的奴仆也能说出道理。大概是前辈圣贤遣留下风范,能够让人们效法追求吧。战国时期仁德忠义已经衰败,奸邪诈伪盛行成风。强大的凭着武力获胜而称雄

5、,弱小的因为奸诈不够而被欺辱。以至有人谋划半个计策就获万金酬劳,提出一种主张就被赏给珠宝。有的徒步走来就当官掌了权,脱掉了草衣升任了卿相。士人花言巧语极力桅辩,因为根本的一点是能获得私利,所以大家没有约定却像影子紧随物体一样都跟着这么做。从此人们的爱好崇尚相互取代,随着时代来回变化,那种风起不能保留,那种弊病不能恢复。 及汉祖仗剑,武夫勃兴,宪令宽赊1,文礼简阔。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2。轻死重气,怨惠必雠3;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4。至有石渠分争之论5,党同伐异6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7

6、,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8。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9,重于时矣。 1宪令宽赊:谓法令宽缓。2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绪余,残留。四豪,指战国四公子,即魏信陵君魏无忌、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烈,余业、遗风。陵,侵犯、欺凌。上,指天子。3怨惠必雠:怨,怨仇;惠,恩惠;雠,报。谓恩怨必报。4怀经协术,所在雾会:协,通“挟”,挟藏。所在,到处。雾会,像雾气一样会集。意谓:士人纷纷怀藏儒家经典和学术,到处游学问义,会集论经。5石渠分争之论:石渠,指石渠阁,汉未央殿北藏书的地方。按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会集诸儒于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名儒、太子太

7、傅萧望之等评议,然后奏上宣帝亲自裁决。6党同伐异:谓同己者朋党之,异己者攻伐之。7耻见缨绋:绋,通“绂”;缨绋,冠带和印绶,借指官职。意谓不愿入仕做官。8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荣华丘壑,谓以居处丘壑为荣华,即隐居的意思。甘足,甘心满足;枯槁,指贫穷憔悴的生活。9去就之节:去,指弃官离去;就,就任官职。谓弃官的气节和做官的原则到汉高祖凭藉武力平定天下,勇武将士大量出现,国家法令宽松随便,礼制条文简单松弛,大家继承战国四君子的遣风,人人怀有僭越君主的心思,轻视生死看重义气,怨仇恩惠必定回报,法令在个人家中制定实施,权力落到卑贱平民手中,豪侠仗义的行为,形成当时的风气。从武帝以后,崇尚儒家学锐,怀揣经

8、书身携经典的人,到处都能大批碰见,以至出现石渠阁的纷争论辩,流派之间的袒护攻击,舞文弄墨的人,盛行一时。到王莽刻意伪装,最终篡夺了政权,忠正仁羲义的人,把被任命做官当成耻辱,于是就把流浪隐居深山看作荣华,把清贫穷困生活当成富贵。即使国运注定重新振兴,刘汉再次执掌政权,人们却还是保持洁身自好的行为,相互仰慕学习愈演愈烈,拒官不做的节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孔子论大同和小康之世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记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

9、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归宿。人们不愿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

10、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

11、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宋云、惠生西行取经闻义里内有敦煌人宋云的住宅。宋云是与惠生一起出使西域的。神龟元年(公元五一八年)十一月,时值冬季,胡太后派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前往西域取经,共获得一百七十部佛经,都是玄妙的大乘经典。从京城出发,西行四十天后,到达赤岭,也就是西部国境。大魏的边防关卡正设在这里。之所以叫赤岭,是因为这个地方不生草木。这个山岭有着鸟鼠同穴的现象。十二月初进入乌场国。北接葱岭,南连天竺,气候温和,领土有数千平方里。人口多,物资丰富,可以与古都临淄匹敌。田野肥沃,不差于咸阳的上等土壤。这里是鞞罗将亲子用作施舍、菩提萨埵投身虎口的地方,虽然是古老

12、的习俗,但在当地的民风中依然得以保留。国王精进不怠,素食洁斋,在早晚向佛礼拜的仪式中,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等乐器也应有尽有。中午以后,开始处理国事。对于罪该偿命的人,不实行死刑的处罚,只是流放到荒山中,与鱼鸟为伍。断案如遇真伪难辨时,让当事人服药,谁是谁非就可验出。不论事务轻重,都是当下作出决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富饶,五谷丰登,百果繁熟。夜间梵钟传响,在天地之间悠然回荡。这里的土质适宜许多奇花异卉的生长,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被出家人和在家人采来供佛。见宋云自称“大魏使者前来”,国王应声膜拜,接受诏书;听说太后崇信佛法,国王于是面东合掌遥致敬礼。安排通解魏语的人向宋云询问:“你是日出

13、之地的人吗? ”宋云回答说:“我国东临大海,日出其中,诚如你所设想的那样。”国王又发问:“那个国家出圣人吗?”宋云为他一一介绍周公、孔子、庄子、老子的德行;接着叙述蓬莱山上的银宫金堂,神仙与圣人同在其中;关于管辂善于占卜、华陀精于治病、左慈神于方术之类的事情,也都分别加以介绍。国王说:“如果是像你所说的情形,那正是佛国。当我生命完结的时候,愿转世再生于那个国度。”于是宋云与惠生出城外,寻找如来传教的遗迹。河东有佛晒衣处。当初如来在鸟场国传布佛法时,龙王发怒,风雨大作,佛穿的夹层法衣里外湿透。雨停后,佛在石下朝东而坐,袈裟凉晒于石上。年代虽然相隔甚远,可是袈裟的痕迹还焕然如新,不但直的线缝相当明

14、显,而且细细的针脚也清楚可见。乍看上去,似乎未受过多年风雨的剥蚀;如果稍加刮削的话,表面的图纹就变得分外清晰。佛坐处及晒衣处,都有塔记。河西有池,是龙王的住处。池傍有一所寺院,僧徒五十多人。每逢龙王作怪,国王都作祈祷,将金玉珍宝投入池中。其后,这些东西浮出水面,让僧人捞取。这所寺院就这样靠龙王而维持生计。世人称它为龙王寺。王城向北八十里,有印着如来足迹的石头,建塔加以笼罩。石头上的足迹,好像踩过泥水。测量起来,或长或短,没有一个确定的尺码。现已建寺,约有七十多位僧人。塔南二十步,有泉石。佛本来清净,所嚼的杨柳枝,插入土中立即成活,现已长成大树,梵语称之为婆楼。城北有陀罗寺,这里佛像最多。佛塔高

15、大,僧房相接。围满了金佛像,共达六千尊。国王的年常大会,都在此寺举行,国内所有的沙门云集于此。宋云、惠生目睹那些比丘戒行精苦,对于他们的风范尤为崇敬。于是留下两名奴婢,以供洒扫之用。离开王城向东南方山行八天,到达如来投身饲虎的苦行地。高山耸立,峰柱入云,山峦上嘉树、灵芝丛生,林泉秀丽,花色鲜亮。宋云与惠生割舍旅资,在山顶造了一座塔,用隶书刻石,铭记大魏的功德。山中有收骨寺,寺内有三百多位僧人。王城南一百多里处,有如来过去在摩休国剥皮为纸、断骨为笔的场所。阿育王建起十丈高的塔,将古迹维护起来。折断骨头的地方,因流出的骨髓沾染在石头上,表面的光泽看上去还是滑腻如新。王城西南五百里处,有善持山。有关甘泉美果的记载,已见于有关经籍。山谷气候温和,草木经冬犹绿。当时虽正值正月,却已吹送暖风;鸟鸣春树,蝶舞花丛。宋云身在遥远阻绝的异域他乡,因为目睹这一片芳菲的景色,内心深处受到思乡之情的煎熬,竟至旧病复发,病魔缠体历时一个多月,后来求助于婆罗门咒术,才得以康复。山顶东南,有太子石室,一个进口内分作两间。石室前十步,有大方石,据说太子经常坐在上面。阿育王造塔铭记此事。塔南一里处,是太子草庵。距塔一里,从东北方位下山五十步处,发生过太子的儿女将身体缠绕在树上,不肯随婆罗门离开,遭到婆罗门的鞭打,以至流血洒地的事情。那棵树至今还在,而血洒过的土地,现已变成泉水。太子石室西侧三里,是天帝释化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