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流烟话清明.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622923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雨流烟话清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细雨流烟话清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细雨流烟话清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雨流烟话清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雨流烟话清明.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雨流烟话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至于其为何由一节气,转变成一个节日,现在恐怕已难以确切考索。小时候对清明的第一印象是扫墓的日子,稍大一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凝固化了我对这一天的愁绪。我不能确定有多少人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但当今年清明节将成为节假日时,我发现如何处理一个忧愁节日的假日化竟成为难题。而想要将我对这一问题的闲思表述出来,我更是显得有心无力。词既不足以达意,闲想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么这篇小文能聊资大家闲暇时的谈助,便是我的最大心愿了。 清明节这个节日照字面意思似乎是说那时天气很清空、很明丽,可能在有的地方确实如此吧,但就我的体验确常是“自在娇花轻似梦

2、,无边丝雨细如愁”。清明祭祖是延缓了很长时间的文化习俗。先辈已经作古,躯体已化作尘埃,唯一留存下来的只有眼前寥落的孤碑、荒冢,心中飘渺的追忆、怀想。其实,生和死就如花开花落,人从生下来以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哭声中结束。生和死就是人生历程的两个端点,某种程度上,人一出生就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所走的道路,多少都是在重复祖先的轨迹。若干年,或者几十年后,我们也会变成祖先。到了我们已作古的时候,清明的细雨流烟依旧,子孙的思念依然。人类,就是这样生生死死,繁衍不竭,而古人、来者又何其相似。行文至此,或许以为我是神经质的悲观厌世,或者预测我将要转入谈论,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能为

3、生的历史留下闪光的篇章?这样即老生常谈,又无关痛痒的空洞话题。前人说的好,“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在这里我仅仅是想指出,照一般印象清明这样一个体现中国人“慎终追远”意识的传统节日,与我们当下熟悉的纪念、欢庆意义的节日有多么大的差别。然而,在网上搜索工具中输入“清明节”词条,一些信息足以挑战我们的习惯认知。比如,清明出游踏青一度也成为习俗,唐高宗曾下诏痛斥扫墓复为欢乐,认为应当禁断,但是郊游之风似乎在宋代愈演愈烈,北宋张择端的画,南宋吴自牧的书都给我们传递的这样的信息。那么这种反差究竟在哪种程度、地域、时代或是阶层存在?大概历史记忆的扭曲与重构是问题的答案,传统文化总是在时世中变迁,层累的

4、造成。唐人权德舆有一首诗清明日次弋阳,“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从中我们发现作者哀叹自己远在他乡,不及参加每年一度的举火仪式(寒食节),虽是清明佳节,家人也只有点孤灯照空房了。就我在网上搜索所见,唐代清明诗篇中居然没有描写追思哀悼的,几乎全是宴饮、郊游。很明显寒食节那古老的仪式才是唐人关心的,这样看来古人有几许愁思是很可怀疑。记得国家公布的清明放假理由为,保证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那么是否就应该如一些人呆板的将传统口号化、凝固化?实际上任何事情总是“昔不至今”,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一时代总有其独有精神习惯,其构成有多重资源,传统仅是其中之一。近代以来,中国在欧美、日本的“西潮东风”之下文化已经历一巨大变迁,文化地域的差异常常与时间序列上的先进、落后画上等号,而这种对比中的时间序列又将中国传统视为固化整体,于是如长江大河般奔流不息的文化本身反被遗忘。今日中国过圣诞节的人亦不少,但有谁在意其本来意义?当前扫墓复为欢乐可能也不会受到道德谴责,而这真的表示中国已道德失范了?当文化习惯成为碎片,人们的现实认知,生活态度多元多样且被认可,那么现代的神话可能真的该终结了,但后现代开始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