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味语言.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223454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品味语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品味语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品味语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品味语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品味语言.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背 影 品 真 情浅谈如何品味语言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枧头中学 谢喜华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所谓品味语言,就是指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反复推敲、细心揣摩、认真辨析、深层体会,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实现的“传情达意”。品味语言是领略文章神韵的一种途径,是解读一切文本的关键。手捧一篇精美的文章,犹如端详一杯刚刚沏好的绿茶,其色鲜亮,其香清幽。呷上一口,让人霎时浊气散尽,神清气爽;细品一番,缕缕香醇停留于唇舌之间,荡漾于肺腑之内,叫人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这种境界,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享受得到,才能从阵阵墨香中品尝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

2、特韵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品味语言不只是就文章的“语言”而分析语言,而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赏,分析文章塑造的形象、感悟语言的魅力、挖掘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真情。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出语言的规律,获得言语的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韵味呢?阅读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切入语言品味呢?下面就结合背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揣摩词句,领会语言内涵咬文嚼字法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

3、、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因此,品味语言首先要推敲的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首先从品味关键词句着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语言品味的角度主要从语言的精当、修辞的巧妙、含义的深刻、结构与作用、表现手法的高超、作者的感情等方面入手。当然,品味词句,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之中。推敲关键词句,就是要理解文章语言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感悟文章的魅力。揣摩词句,推敲语言,不但可以品词品句,也可以品段品标点。

4、品词是语言品味中常用的方法,品词可以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句可以从品句子的修辞方法、品句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深入;品段,可以从段落的层次、写法、内容多方面入手,也可以将品词、品句融入其中,作为选点阅读课文的“点”之所在;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的不同往往都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从推敲中感悟文字的内涵,体味语句的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总是将深挚的情感潜藏于语句之中,读者透过对语句的解读,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才能真正理解作者,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

5、以通过“设置问题”或“替换文字”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揣摩理解,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情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揣摩,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领悟语言的妙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触摸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能力。例如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浓浓的父爱,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望父买橘,攀爬月台”的精彩片段,推敲父亲攀爬月台的“探、穿、爬、攀、缩、倾”等一系列动作的艰难,感悟父爱子的深情。二、创设情境,感悟语言魅力情境感悟法品味语言,首先就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探寻作者感情流露的“源头”,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

6、者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激情,领会语言的无限魅力。如教学背影时,我首先动情地介绍作者的家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1917年冬,作者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也被解职(品味文中的“赋闲”,“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当了出去,还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品味文中的“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品味“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之后,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是当时实情的再现。因为当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

7、政治黑暗,经济衰落,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知识分子职业不安定,朝不保夕,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作者的父亲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境遇凄惨,前途渺茫(品味“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老境竟是如此颓唐”)让学生了解明白:在这样的境遇中,父亲仍是如此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从而领会深深的父爱。在此基础上,播放刘和刚演唱的父亲煽情,渲染气氛,触动学生的心灵,勾起学生对自己父母往事的回忆,领悟父爱母爱,为品味语言做好心理准备。三、联系生活,体验语言意蕴生活体验法品味语言,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如教学背影时,让学生表演“父亲穿铁道爬

8、月台买橘子”的情节,让学生体验父亲此举的不易,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探”、“攀”、“缩”等词的妙处,并且引导学生从“嘱咐茶房、照看行李、讲定价钱、拣定座位、铺好毛衣”等琐事中体会父爱的伟大。由此可见,语言的品味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些看似很平凡的词,看似很平淡的话,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把它们引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中来。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了学生生活经验的注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也就变得更加丰盈有趣,富有创造性了。因此,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时,还要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捕捉学生的“动情点

9、”,引起学生的心灵感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们在品读背影的过程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设身处地地去体味文中的真情真景,去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父子深情。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才成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却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感悟父爱母爱,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运用“文本

10、”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达到“你我合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四、深情朗读,品赏语言风味朗读品味法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主张:“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所散发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

11、情,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通过深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神韵,领会文章的魅力,这是学习语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支柱,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当然朗读绝不是念书,那种有口无心的念,绝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语言的品味也没有任何的帮助。朗读是需要教师一定程度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品味文本的内容、情感,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感。比如我在教背影时,为了启发学生珍爱亲情,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父爱”,曾特意要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四次背影,四次落泪”的文字。在学生找出“父亲是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

12、,“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我启发他们进行想像朗读想像父亲做那些动作是怎样吃力的神态,从而感受到父亲心甘情愿为儿子奔波费劲吃苦的情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这些重点语段,思考作者着力描写背影的原因。这种将“品味语言、想像情境与朗读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好朗读,对语言品味、解读文本是有极大益处的:从朗读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

13、美、意境美。 五、启发想象,领略语言韵味想象补白法所谓想象补白法就是“品味语言空白”,也就是通过想象补出语言文字留给我们的“意向空白”,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抓住文章的“空白点”细读体悟,那些“空白点”向读者发出邀请,读者可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作出解释,填补空白,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可以供人欣赏的丰满的审美对象,这就为阅读鉴赏开拓了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如背影结尾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就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填补空白,分析想象父亲的神态、表情、动作、境遇,就能更好地感受父亲的辛酸,领会父爱的珍贵,

14、领略语言的韵味,享受情感的熏陶。“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杨万里诗)的确,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化的创作,不同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我们不仅要紧扣语境,对比探究,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用心去领略不同文章、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总之,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语言品味”收到实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新课标引领下的语文课程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其中就包含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基本内容。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想,语言的品味正是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应该用“繁冗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来取代学生的品读,应在品读体味中让这些鲜活的语言深深植根于学生的精神境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成为具有“大语文”素质的一代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