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15].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6214630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上》教学设计[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池上》教学设计[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池上》教学设计[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池上》教学设计[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池上》教学设计[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上》教学设计[15].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池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 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2 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

2、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背诵所见(牧童)、村居(草长莺飞)、宿新市徐公店(篱落),品味诗中的童趣。)3 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1 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11/3页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

3、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2 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3 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4 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5 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6 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7 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8 齐读全诗。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三、再读古诗,读出停

4、顿1 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2 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3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4 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5 全班齐读。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1 放大电子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2 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

5、艇”可查字典22/3页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3 过渡:小孩撑小艇干什么,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3)看出小孩很顽皮 (偷采和偷盗不一样)4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5 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五、指导有感情朗诵全诗1 读出节奏、抑扬顿挫。2 读出情感。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1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荷花的古诗。南北朝民歌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江南可采连,莲叶何田田。2 学唱池上七、 布置作业1 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2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