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19916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练习题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河中石兽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4)湮于沙上(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之,又笑曰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临( ) (2)究( )(3)啮( ) (4)已(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它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6.这个故

3、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兵:用兵打仗。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使:假使。赵:赵国。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绝:截断。阬

4、(kng):同“坑”,活埋。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以天下莫能当( )(2)括母问奢其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9.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 10.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4 河中石兽1. (1)倒塌 (2)经过,经历 (3)拖 (4)埋没2.D 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D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3.(1)靠近 (2)研究,探求 (3)侵蚀、冲刷 (

5、4)停止4.(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5.三种:一是到河的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的反冲力,石兽反而会逆流而上。6.示例: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7.(1)认为 (2)原因,缘故 8.(1)(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会用兵。(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

6、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使赵国军队惨败的一定是赵括。9.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10.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11.示例: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实践,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参考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会用兵。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出生入死的事,但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使赵国军队惨败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代替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而截断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军心不稳。(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射杀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