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189164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黄丽芳(佛山市南庄三中) 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从巧结包袱、创置情境、以情动人、加工意象和学会发现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指出了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关健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层面中国分类号 G799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

2、重审美教育,并摸出一点“路子”,现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同行。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层面:1 巧结包袱国人为什么喜欢听相声?原因不少,但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相声大师善于结包袱,即先给观众一个疑团或一个意外,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悬念。结一个包袱,设一些悬念,会使观众或听众产生一种关心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就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曲电影时的心理活动。作家、导演在处理矛盾冲突时,常常使用各种方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紧张心情,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语文教学是艺术,教师也是艺术家,

3、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结包袱,设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引起大惊、大疑、大急,然后获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而,一课的开头,不论是哪种文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结好包袱,让它象磁石一样吸收学生,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渴求了解事物真相或结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了。结包袱主要有两种方法:1.1 设问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让学生精力集中,全心全意才行,因而每课的开头,都很讲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问题,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如讲授语言的演变,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好讲古音。一次,他去叫朋友:老兄,汀芒佬!那位老兄一听是熟人的口音,就连忙开门,问:你刚才说什么?汀芒佬!那人重

4、复了一次。那位老兄还是不懂,再问:什么叫汀芒佬?哎呀,老兄,这是古音,你怎么忘了!那位老兄一想,才知道对方讲的意思。心想:好,你那么喜欢讲古音,我非戏弄你一次不可。一天,他们两个骑马去赶集,那位老兄笑道:喂,你怎么骑你的老母?那人一听大怒:你怎么辱人母亲!那位老兄微微一笑:你不是好讲古音吗?我讲的就是古音呀!那人一听脸红红的,一言不发。请问,哪位同学知道汀芒佬、老母是什么意思?没有人回答,我就说:汀芒佬是天明了的古音,老母是老马的古音。”大家于是哄笑起来,这样,在欢笑声中。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1.2 设难有些课仅仅设问,易流于形式,不是过浅,就是过难,所以,我常常经常设计适度的难题,难

5、难学生,以激起他们探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课文,知难而进。如讲授药,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老的名称叫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叫九州、神州、赤县、中土、华夏等),对!华夏本来是一家,现在却分成两家,而且华家要吃夏家的血,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无数革命先烈要寻求的解救国难的药方在哪里呢?”这样把包袱结好,甩给学生们,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2 设置情景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要进行教学,就必然要创设一定审美情景,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

6、不觉地在接受审美教育了。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两个:2.1 精选审美切入点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一定要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如讲授荷花淀,我把比喻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并采用引例对比的方法解读作品精妙之处。此文中写荷花,把荷叶比作了“铜墙铁壁”,荷箭被喻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而已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写过荷花,荷叶被喻为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

7、,如“刚出浴的美人”。两者同是荷花,都用比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呢?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其中之奥妙孙犁生活在抗战时期,描写的是血与火的战场上的几个年轻的女性采到荷花时的感受。白洋淀是保护人民的屏障,打击敌人的堡垒。在惊心动魄的情势下,她们对大而密的荷叶舍展开来的形象和高而直的荷箭有力挺起的形象感触最深,于是选用“铜墙铁壁”和“哨兵”这些牢不可破和勇健机敏的事物设喻。既生动地描绘了荷花荷叶,又真实地表达了她们的感受,寄托着鲜明的爱憎感情。所以孙犁笔下的荷花充满阳刚之美。而朱自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屠杀的恐怖,令人窒息。他憎恨这样的丑恶的现实,憧憬着美好宁静的生活

8、。当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散步,看到荷塘月色中荷花静态的风资,感慨万端。此情此景,用色彩艳丽,状态娇美的事物设喻描写荷花并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丑恶现实的否定之情,再也恰当不过了。于是朱自清笔下月光下的有着一种阴柔之美。两篇文章都以荷花为本体,都使用了“比喻”修辞,而由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同,因抒发感情需要而用的喻体不同,从而创建了不同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情欲信,辞欲巧”的艺术效果。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了解到作者写景的有情有序有法,而且还领略了作品语言的美、意境的美。2.2 创设审美气氛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亲切、亲切、得体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形

9、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那么这种氛围,既可以使学生(审美主体)处于情绪感染之中,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欲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营造这种气氛。如讲授雷雨,分角色表演一番,也可以收到单靠语言评析难以得到的教学效果。3 以情动人,陶冶性情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心理的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得到共鸣 ,在性情上得到陶治。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可以采用下列的做法:3.1 以情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说:“情者文之径。”所以,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

10、充分利用教材中流露的感情,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教师凭借语言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物。如讲授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见岳阳楼记)我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扬自得,其乐无穷。这就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象这样的美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糟蹋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思想,点燃了心灵的火花。3.2 联

11、想生情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审美感受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激奋,或者愤懑。教师(审美主导者)只要加以点拔,学生就会因文生想,联类而想,或者接近联想,或者相似联想,或者关系联想,或者哲理联想。总之,进行审美教育,要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物我同一,“融美于心灵”。宋代的邵雍说:“人不善赏心,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善赏花吟)这里讲的就是联想,即花的姿态、神韵,与人类执着、自由、进取以及爱生死的心理相沟通,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4 加工意象意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再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在审美教学过程上,学生

12、会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会形象。鲁迅说:“看人生是因为作者的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的不同。”因读者各自想象力和想象范围的不同,自然所产生的鉴赏意象便不尽相同。可以说一篇作品在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会产生一千种意象,是一个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这是比较少见的)的意象。驰骋想象的过程,就是加工意象的过程。加工意象的方法也和两种:4.1选好意象审美的话题我们在审美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造好加工意象的话题,让学生形成主观感性意象或游离性意象,使其想象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但又不是随心所欲、凭空臆想。我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拟定了

13、下面了几个话题:1、刘兰芝的容貌美、形体美、风度美,2、关于焦刘的爱,3、焦、刘等人的性格特征,4、假如我是焦仲卿,5、假如我是刘兰芝等等,使学生带着问题直接与作品对话,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简单机械地接受作品内容,在对作品加以驰骋想象的再创造中,学生得到了审美的愉悦,正如欧阳修所说的“必得于心而会于意”(书梅圣俞稿后)。4.2 体会审美意味一个审美对象离不开真与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一般都有“意义层”与“意味层”,“意义层”是指对象显示的社会功利方面(属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它具体、直接;“意味层”,只能领会,不能具体说出,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才能体会审美对象的意味。如早发白帝城,讲李白

14、朝辞暮宿,千里之遥,一日即归。“千里”与“一日”的对比,显示出速度,具有强烈的轻快感。又以闻猿声的听觉来反衬舟行之速的视觉。水流湍急,一叶轻舟,如开弓之箭,急行如飞,瞬息之间,已穿过万千山峰了,如电影的快速镜头扑扑闪闪,又象三峡急流夺路而去。但只满足这些,则只是表面的。我们还应体察到这首诗不仅有外在的速度,而且有内要的律动情绪律动。这就是意味言外之意。而比这首诗前一点时间写的自巴东舟行径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辞,李白就没有这种感受了,诗的速度是缓慢的“辞山不忍听,挥策还舟孤”,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声。为何会有两样?原来“晚回”正值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心情沉郁,景象苍凉,速度、旋律自然沉缓。

15、“早发”即不同,诗人一旦遇赦,心情轻快,景象流走,舟行如箭,正是透露了诗人情绪的对象化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地地去揣摩、捕捉、追寻,其目标主要是包裹在形式外壳下的作家的情感、经历、意蕴,才可能达到“味之者无穷”的审美境界。5 学会发现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在学习中,易犯不求甚解的毛病,而且也由于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引导、训练。其方法有:一是平时课堂上注重引导,作业及时评点、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要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史学家劝人为真,教育家劝人为善,艺术家劝人为美。审美教育要兼有三者之长,既劝人为真,也劝人为善,更劝人为美。我认为这应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教育的目标。参考资料:(因调动,很多资料找不到,所以拖了这么久都没有完整,敬请原谅,并给予补充。多谢!) 禹克坤 赵祖谟 李庆荣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北京:同心出版社 1995电子文库古典文学刘勰作品集文心雕龙祁志祥 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第2期 Five lays taste e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