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头稳定新探.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073971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喉头稳定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喉头稳定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喉头稳定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喉头稳定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喉头稳定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喉头稳定新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喉头稳定新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喉头稳定新探内容摘要:喉头稳定是吉诺贝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之一,与面罩共鸣和横膈膜支持共同构成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文章从生理学和声学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吉诺贝基喉头稳定与头腔共鸣关系进行新的阐释,认为喉头稳定、迫振与协振是获得高质量声音和头腔共鸣的根本,并对高喉位的成因进行了宏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喉降肌”训练是解决高喉位问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吉诺贝基 美声唱法 喉头稳定belcanto(美声唱法)是18世纪意大利风行的一种发音方法,其目的是造成美好的歌声。如今,美声唱法已经风靡世界各地,并形成了各国本土化的具有各国特色的美声风格。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有90

2、年的历史。在50年代前期被称为西洋唱法(也称洋嗓子),与我国的传统唱法有过一场“土洋唱法”的大争论。到80年代,我国声乐界将其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在我国逐渐流传开来,对美声唱法的声音概念基本达成共识。但是,美声唱法是一种演唱风格还是一种技术方法?美声唱法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实现美声唱法的本土化?如何解决美声唱法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是我国声乐界乃至音乐界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日起到目前仍然需要思考、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前期,意大利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吉诺贝基曾四次来我国讲学,促使美声唱法在中国得到了普遍推广和传播,对我国的专业歌唱和声乐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四次讲学过程

3、中,吉诺贝基系统地从理论和个体教学实践阐述了意大利美声唱法。这四次为时不长的讲学活动,使我们真正触及了美声唱法的实质。吉诺贝基认为,掌握美声唱法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喉头的稳定。歌唱时喉头保持在最下面,尽最大可能打开喉咙,使声带完全自由地工作。第二是面罩共鸣。第三是横膈膜的支持。对于美声唱法的这三个基本条件,我国声乐界从事美声唱法演唱、教学和研究的人员基本都有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又有不同的见解。笔者在十多年系统学习、演唱和声乐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中国音乐学院访学的一年中,对美声唱法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对吉诺贝基美声唱法的三个基本条件从内涵到外延也有了更深

4、层次的理解。本文就吉诺贝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之一喉头的稳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喉头稳定是获得头腔“协振”的关键关于喉头的问题,是声乐教学中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当下声乐教育界,对于喉头的稳定讨论有“绝对稳定和绝对放松”与“相对稳定和相对放松”之说。对于喉头的稳定性,吉诺贝基认为“喉头要稳定,歌唱时喉头应保持在最下面”,但对于喉头要绝对的稳定还是相对的稳定、喉头位于最下面的尺度是何种形态,贝基没有做出厘定。笔者认为,喉头不论是绝对稳定还是相对稳定,都应该是在喉头自然状态及其以下的绝对和相对,如果在发声时喉头高于自然状态,就属于喉头的不稳定。对喉头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厘定应该以喉结自然状

5、态及其以下为标杆,而不能高于自然状态。西方传统美声唱法从出现、变化及发展到当下,是为适应演唱需要而在演唱技术上逐步改进发展的。音量宏大、致远性强,是对美声唱法声音技术的要求之一。要获得高质量的声音,就需要最充分的共鸣,要获得最大的共鸣,就必须有最充分、最协调的共鸣空间,这就对声音振动的空间传导提出了要求。近代医学、解剖学的发展,对美声技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有了很大的帮助。解剖医学证明,人体的头颅部分没有共鸣空间。那么,声乐界流行的声乐学术用语“头腔共鸣”或“头声”使用的准确性就值得商榷了。的确,现在声乐界流行的部分声乐术语,从医学、生理学、物理学及声学的科学性综合角度来讲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

6、误的,有不少术语是源自歌唱家歌唱时的感觉而流传开来。生理科学家还告诉我们,胸腔、面罩、蝶窦、筛窦都不能起共鸣的作用,它们的振动是由“迫振”与“协振”引起的,“头声”就是此种情况。现代医学和声学研究证明,人体的主要共鸣腔是口腔、咽腔,歌唱时感觉的头腔共鸣是一种“迫振”和“协振”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鸣,是由于口咽腔的充分打开、声带工作而产生的结果。相对来讲,喉咙打开得越充分,喉头位置越低、声带工作越自由,所产生的迫振与协振越多,歌唱者感觉到的头腔的鸣响就越多,声音质量就越高。兰培尔蒂认为:如喉头上举,则喉部会收缩,因而产生喉音。在发音时对咽喉肌肉没有任何负担,而仅仅是作为使声音反射和扩展的

7、器官。当体会到喉咙没有一点负担时,你就能使发音不出现推挤和压迫。关于这个问题,帕瓦罗蒂在1986年来华讲学时谈道:有人认为头腔能使声音共鸣扩大,我不认为头腔能起到什么作用,或者是作用不大,在歌唱时,头腔有时只是有些麻木感,我认为声音共鸣主要在口腔、咽腔,也即是说,声乐术语中的“头声”或“头腔共鸣”,帕瓦罗蒂认为是不存在的。兰培尔蒂和帕瓦罗蒂的观点与当今医学解剖学的科学验证是吻合的,这也是本文要论证的问题之一喉咙的打开及喉头的稳定与声带的自由工作是获得所谓头腔共鸣和高质量声音的保证,头腔共鸣是喉咙打开、喉头稳定和声带振动所产生的协振和共振的结果。这也是吉诺贝基为何要将喉头的稳定及保持在最下面作为

8、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之一的原因。二、高喉位成因及纠正方法歌唱者的声带位于喉室内,喉头不稳定会导致声音出现种种弊端,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喉头的稳定是歌唱者保证其获得高质量声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喉头的稳定与不稳定的论述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歌唱发声时喉头高于其自然状态的,不论其本身自然状态喉位偏高或偏低,都是绝对的不稳定,对歌唱具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是绝对要避免出现的。其二,歌唱发声时喉位在自然状态及以下(最高不能高于喉位的自然状态)的稳定是相对的,都可视为喉头稳定状态基础上的不稳定,这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在歌唱过程中,由于咬字传声的复杂性,要保持喉头在吸气状态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

9、也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歌者在歌唱时的喉头位置是纹丝不动的,那么他的喉咙肌肉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声乐演唱也是如此,不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此,本文对喉头相关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第一个层次。当没有经过发声技术训练的人高声讲话时,会出现喉头位置不同程度的上提。久而久之,喉头上提的机能就不断得到加强,这是初学演唱者喉头上提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具有一定歌唱能力的学习者,已经养成了喉头上提的习惯,但演唱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如果要求其保持低喉位则不能歌唱。以上这两种喉头问题是美声唱法高喉位(不是指歌唱者自然状态的高喉位)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何在歌唱时歌者的喉头位置

10、必须保持在休息状态及其以下呢?笔者认为,其一,歌唱时喉头位置的上提势必缩小喉咽腔的空间,而喉咽腔又是最主要的共鸣空间,是引起其他部位“迫振”与“协振”最关键的空间。其二,喉头位置的上提会导致声带的张力减小,在表达较为戏剧性的乐句时无能为力。其三,喉头上提会导致喉咙卡挤,时间久了会出现嗓音不干净和不必要的声带病变。这也是吉诺贝基将喉头的下降和稳定作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之一的另外一个原因。歌唱时导致高喉位的原因有很多,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歌唱时的喉头位置高于休息时的喉头位置。如何解决歌唱时的高喉位问题,是声乐界研究的热门声乐技术问题之一。目前,声乐界一直赞同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吸气的力度,将喉头保持在“

11、半打哈欠”的状态去发声和歌唱。笔者也认为这是较为完美的歌唱状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吸气不发声时维持此歌唱状态尚可,当歌唱时喉头根本就难以保持低喉位的吸气状态。而声乐教师又往往倾向于责怪学生保持不好,责令其课下加强练习。对此问题,笔者认为,绝大多数声乐专业学生在大部分时间讲话时都在无意识地练习着喉头上提的机能,并且多年来都在无意识地加强着喉头上提机能。如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具体的练习方法是:一、伴随着吸气做喉头的下降运动,喉头尽可能地往下降,每天可做300到500次,还可以将喉头吸低之后保持一会儿再放松。二、单独做“喉降肌”练习,不用伴随吸气,喉头独立做下降运动,就像做喉部体操

12、一样,每天可以做500次。通过这样的强化练习,能从根本上锻炼控制喉头向下肌肉的能力,将平时习惯向上的机能弱化,加强喉头向下机能的练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喉头上提的问题。单独的“喉降肌”肌肉练习对喉头的下降和稳定能起到有效作用,但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喉部肌肉的疲劳酸胀,长期练习容易造成喉部肌肉的紧张和僵化。因此,当喉降肌向下的机能得到加强后,就可以减少这种单纯的肌肉技术训练,将吸气时的低喉位与发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如吉诺贝基所言“喉头保持在最下面,声带完全自由地工作”。吉诺贝基的美声唱法三个基本条件是一体的,局部的完善更有益于歌唱整体的完美,因此,这三个基本点也必须是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的。本文侧

13、重于喉头问题的局部,是对喉头问题教学实践的经验之谈。而当下伴随着更多的国外美声唱法的歌唱家来华讲学交流,使我们更多了解了美声唱法。与此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歌唱家和声乐教师也出国访问学习,回国后运用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演唱中外歌曲和从事声乐教学,并且有关美声唱法的译著也越来越多,凡此等等,这些使我们对美声唱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而如何掌握美声唱法的科学演唱方法,进而演唱好中外歌曲,适应中国听众的声乐审美需求,则是我国声乐界需要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课题。正是基于本土化的考虑,我国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也撰写了有关美声唱法的论著,使美声唱法加速了本土化进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更多的是在厘清美声唱法的技术层面出现的困惑,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正是有了种种困惑,才更加激发我们去进一步思考、研究和讨论。正是有了歌唱技术的层层迷惘,才体现出吉诺贝基美声唱法三个基本点的弥足珍贵,这对我国美声学派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注释:杨兆祯.歌唱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1998:61.任超平.喉头的稳定美声唱法的最佳状态之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2(3):55.胡国辉.歌唱的共鸣j.音乐研究,1986(4):53.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3013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