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6051143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安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斜阳叫子规。(1)从诗中落花、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

2、【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 柳绵飘白 ; 东风老(子规叫) 。 (2) 选“树”好。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

3、注意, 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

4、”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故答案为:萧瑟凄凉;孤

5、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点评】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本诗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

6、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思乡(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

7、,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

8、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思乡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

9、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

10、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

11、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5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12、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 “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点评】本题考查

13、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14、。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答案】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 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B 【点评】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

15、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