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604434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一 、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渊明集,作者 渊明,又名 潜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自号 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 世外桃源 ,现在用来比喻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缘溪行(沿着)(前行) 2.夹岸数百步(几)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而错杂的样子)5.复前行(再、又) 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只、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

2、如外人(都)14.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6.乃大惊(于是)17.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都)19.率妻子邑人(带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然) 23.无论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24.延至其家(邀请) 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对)27.便扶向路(沿着)(从前的)28.处处志之(做标记) 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 31.遣人随其往(派) 32.寻向所志(寻找)(标记) 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

3、现)35.寻病终(随即) 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38不复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3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津,渡口)40.具言所闻(详细) 50.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三、重点虚词1.之: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 桑竹之属(复指代词,“这”,指代前面良田、美池、桑竹) 渔人甚异之 (代词,代桃林) 处处志之(句末语气助词) 2.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 3.乃: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大惊( 于是 ) 4.然:豁然开朗(的样子) 屋舍俨然(的样子) 5.遂:遂与外人间隔(

4、于是) 遂迷(最终) 后遂无问津者(就)5.其:欲穷其林(指示代词,那) 得其船(他的) 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渔人)四 、翻译下列语句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渔人)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和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

5、答了。 4.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译文:(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译文:(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朝和晋朝了。 6. 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wi)外人道也。”译文:村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8.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译文:(子骥)最终却没有实现,不久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问

6、询了。 五、课文容理解1.桃花源记一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 发现桃花源 到 访问桃花源 ,再到 离开桃花源 ,到 再访桃花源 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答: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

7、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5.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答: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答:反映了作者主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和批判。 陋室铭一 、填空题1.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其特点是用韵的 。2.陋室铭选自 全唐文 ,作者是 禹锡 ,字 梦得 , 唐 代人,著名 文学家, 诗人 。著有 宾客文集 。二 、解

8、释下列加点词语1有仙则名(出名) 2有龙则灵(灵异) 3斯是陋室(这) 4惟吾德馨(只)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5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贫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可以调素琴(调弄 )(不加装饰的琴) 8阅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等乐器,指奏乐的声音)(使扰乱) 10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身体)11.何陋之有(哪里)12. 苔痕上阶绿(痕迹 )三、重点虚词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2.则: 有龙则灵(就) 则右刻“山高月小” (便 )3.以:可以调素琴( 用来

9、 ) 自康乐以来(表示时间的界限) 以此夸能(凭借)四、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在一起)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人中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

10、入帘子中。 五、 课文容理解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 以比喻起兴,类比的写法把陋室与山、水作类比,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突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主旨。 2.统领全篇的一个词是 德馨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 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雅”。 4.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答: 表达室主人高阶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对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 阐述了陋室不陋,为“何陋之有”作本,也突出全文的主旨“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

11、“入”有什么好处?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拟人修辞方法 “入”和“上”化静为动,生动传神,使之人格化 。表达了作者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突出了环境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 7. 本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答: (1)托物言志,以“陋室”阐明“德馨”;(2)全篇是用骈句,有个别是散句,对仗工整,整齐押韵;(3)使用类比,比喻,排比,对偶修辞方法;(4)虚实结合;(5) 起兴 。 8.找出文中的韵脚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行 亭 。 9.文章结尾有何特点?答: 采用错综反问的句式,画龙点睛,收束全文,紧扣题目引人深思,将整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爱莲说一 、填空题

12、1 爱莲说中的“说”是 古代论说文 的一种体裁,既可以 记叙 ,也可以 议论 。2 爱莲说作者 周敦颐,是 宋代道州人,字 茂叔 、 哲学 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 太极图说。二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可爱者甚蕃(很)(多) 2.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庄重)5.外直(贯通,通达)(笔直) 6.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7.香远益清(更加) 8.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0.花之隐逸者也(隐居的人)11.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12.后鲜有闻(很少)(

13、听说)13.同予者何人(我) 14.宜乎众矣(应当)( 多)三、重点虚词1.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花之隐逸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宾语前置、结构助词都说得通)2.而: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四、翻译下列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 水面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它的茎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5.菊之爱,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