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043782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一位国文老师1.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目标】1通过视角和思路的梳理,认识人物的思想个性。2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解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教学难点:浅文深交,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学设想】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在清晰的结构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课文,并从中学到相应在写作方法,应用到今后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教学课时】1课时一、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朋友圈推文,“扎心!最可怕的是,一群没有时间读书的老师在拼命工作着”,引起了我们一群语文老师的激烈讨论,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老师在高考的题海洪流中如何自处,在语文素养和分数间怎么平衡。今天让时光穿梭到民国时期,去梁实秋

2、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找一找答案。(二)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疑问,今天我们都是语文老师,为什么这里是国文老师?可以改为“语文老师”吗?(课前学案题目) 学生的答案众说纷纭,展示一二。(PPT) 生:“国文”,应该是偏文言文,可以改为“语文”。 生:“国文”比较偏向中国文章、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文字,就是语文。 生:“国文”指受一国的传統熏陶影响而成的文化,就是某国文化、文字,就是指语文。 我们可以将题目改为我的一位语文老师”吗?学生说:“当然不能!”那么,国文与语文有区别吗? 普及知识:(PPT) 叶圣陶先生1964年2月1日给友人的信,其中有 “语文论”:“语文

3、”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源于此前学校中出现的“国语”(小学称)和“国文”(中学称)课。 (看注释,梁实秋先生的生卒年),这篇文章猜测是一九二几年,梁实秋先生(1903-1987)1915年秋考人清华学校,在清华学习8年(中学4年、大学4年),他18岁(1921)在清华之中学读“国文”。因此,题目中的“国文”不能改为“语文”课上,徐老师和学生统了观点:国文,实质是语文。但梁实秋的中学时代,他只能有“国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只能有“语文老师”。(三)不管是国文老师还是语文老师,

4、大部分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的,可是这个徐锦澄老师你们读完了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的绰号叫什么?为什么?备用) 徐老虎 凶把握细节,哪些细节体现出徐老师凶?作者先从几个方面概括写老师的“凶”:徐老师被同学名之曰“徐老虎”,可见其性情之“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很凶,且老是绷着脸”,可见其相貌之“凶”;他经常仰着头,近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老是开口就骂人”,可见言行之“凶”;他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可见笑声之“凶”。(连笑也是凶的)!【详细的细节之处的凶:在第四节具体描写了徐老师对梁实秋先生的“凶”。这次对于“凶”的动态描写,有开端,有发展,有结

5、局,仿佛一出短剧,章法有致。 先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对作文题发问“这题目怎样讲呀”(开端),徐老师便“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然后“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这可以说是初“凶”凶”之发展。当“我”觉得“受辱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一个“泼”字可见其“凶”之猛烈,此时之“凶”可以说是狂“凶“凶”的发展。而其“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甚至令“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可以说是“凶”的高潮。而在徐老师发“凶”的过程中,作者看“形势不妙”,只好“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这便是“凶”的

6、尾声。从这段描写来看,徐老师“凶”得可怕,“凶”得富于神采。他“骂了我一个钟头”,简直是凶”魔!难怪作者起笔即写他性情上著名的“凶”!当然,从情节上看,徐老师这一次“凶”骂学生,作者写得确实精彩。 “徐老虎凶起来电闪雷鸣,飞沙走石。他目中无人,骂声不绝!到这里,把徐老师的凶”已写得淋漓尽致。 梁实秋老师从绰号、相貌、言行三个方面写了徐老师的凶,在我们的阅读中,发现徐老师不仅凶,而且还很邋遢,多次写到了鼻涕!昨晚的预习作业中有一个“川”极其有趣。有的学生答:他的鼻涕像山川河流,非常形象。 就是这样一个又凶又邋遢的徐老师,大家看看作者在回忆他的时候用了什么词?怅惘敬慕!(最后一段)板书:凶敬慕?

7、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简直不可思议,看来我们不能浅层次地阅读课文,要深入思考,细细品读刚才的段落,完善一下徐老师的形象。(PPT展示)徐老师是一个 的老师。请同学们在题目的“国文老师”前加一个修饰语,来概括你对这位国文老师的总体印象:习惯有趣戴一副墨镜、两肩高耸、鼻涕吸溜、长袍油渍斑斓、仰头迈八字步、狞笑、爱骂人敬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满、自己选编教材、讲课亲切投入爱生敢于批评学生、耐心指导学生示例:我的一位脾气暴躁、像貌古怪、习惯有趣但却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在讨论中,徐老师“凶”,有他的理由。一是“多喝了两盅”,他进课堂是“摇摇摆摆”的。二是学生上课冒犯了他,出现了课堂教学中的“大不敬

8、”。三是他教学的国文在升学中的地位低!课文中写道,“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冒名顶替,骂人是出于正当防卫】(表示共鸣)【原来徐老师发火不完全是他脾气暴躁,甚至可以说他的脾气暴躁是对这些孩子们不上进的生气,原来徐老师这样用心良苦。】 嗯,通过形象的完善,细心地阅读,我们发现徐老师的形象一下没那么讨厌了,可是梁实秋用了“敬慕”,即尊敬仰慕,这位徐老师有什么地方让一个文学大师敬慕的,我们继续去深掘课文。 一、徐老师自己选辑教材,而且是新旧兼收。放到今天这便是校木教材开发的功夫。徐老师开发教材的原则是“新旧兼收即批判地集成,创新地选择。朱熹说:学者须养教气宇开阔弘毅。徐老师

9、用自己选辑的教材“养教气宇开阔弘毅”。徐老师选辑的教材中有古文,也有白话,包括林琴南致蔡孑民书吴敏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示)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所以,作者说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对自己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这是梁实秋敬慕老师的第一个原因。 二、是徐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梁实秋非常“敬慕”。徐老师常全文朗通一“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字不荷的吟咏一番”,这样的诵读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勢,有抑扬顿挫”。梁实秋由此领略到好文章的标准好文章是“掷地作金石声”,好文是朗朗上口。近五十年过去,染实

10、秋还记得徐老师的诵读啊!作者为什么会对老师的诵读印象这么深则?这说明当年徐老师的请读已经深深铭刻在作者的内心。这正如鲁迅若干年后仍清所记得寿镜吾先生的读一样:铁如意,金筐箩,指挥倜傥。千杯未醉荷。 三是徐老师独到的批改作文方式也是令作者“敬慕”的。当年酒醒之后,徐老师给梁实秋先生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当面解释。徐老师批改作文,简洁高效。“最擅长的是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的勾; 洋洋千余言的文拿,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当作者“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徐老师又“郑量地给我解释一会”徐老师反对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行文语言,主张作文用语应该“笔笔都

11、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写作文应该“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只留下“筋骨”。徐老师独到的批改作文方法、让作者领受益匪浅。 所以,当作者成为代国际大文豪之后,在古稀之年反思走上写作之路的感受时直抒胸臆,“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海。”让我们来看看徐老师的教学成果,梁先生的文学成就。【PTT展示 梁实秋的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梁实秋一生出版雅合小品(散文集)北年意(怀乡散文)谈徐志摩(散文)清华八年(散文)西雅图杂记)(散文)看云集(散文)等32部著作。 梁实秋还独立翻译了阿伯拉与哀绿绮思的情书(散文集)结婚集(短篇小说集)潘彼得(小说)西塞罗之录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吉尔菲先生之情史呼啸山庄

12、百兽图雅舍译丛沉思录等20部著作,特别是独立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和莎士比亚全集(戏37集、3集),畅销四十多年。 梁实秋1977年独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和英国文学史,在台海盛行近四十年。 学者,在他晚年回忆自己的写作之路、讲述自己的国文起步时,怎能忘记他的启蒙国文老师。 我们刚刚通过细细品读课文,真正了解了徐老师,也理解了梁实秋为何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敬慕”,可是除了敬慕之外,作者还用了一个词叫做“怅惘”,如何理解? 怅惘是什么意思呢?查古代汉语词典,”是失意,懊恼。比如“怅然若失”,而“怅惘”则是因失意而迷惘的样子。也就是说,“怅惘”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失意状态。刚开始读这篇文章觉得好玩

13、,为何会怅惘? 课文的最后一节,梁实秋先生写道,“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同学间偶尔还谈起“徐老虎”。作者回忆他的音容之余时,不禁还产生了“敬慕怅惘”之意。徐晓彬老师问,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怅惘”的感觉?徐泄老师“凶”得像老虎”。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梁实秋先生生于1903年1915年,13岁的他考进北京的清华学校。接受徐老师的时,他只有十八九岁。1970年作者回首中学校园往事,想到他的国文老师,便写了这一篇文章。他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的?只要微读一下课文,我们便能发现洋溢文中的是怀念、敬仰、难忘、惆怅。在文章最后,作者把这种感情直接抒发了出来。 而作者是在人生的暮年怀念近五十年

14、前的恩师,内心自然有一份思念的悲凉,曾经的调皮捣蛋,觉得愧对老师; 梁实秋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直到84岁病逝于台湾。作者隔在一湾海峡的对岸,只能遥相怅忘!作者“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又是在人生的暮年才想到写文章怀念五十年前的老师!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愧疚、不安!这是作者怅惘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只能将内心情感,感恩,敬慕和怅惘,宣泄洋溢在字里行间。 我想,梁实秋先生是多么想再听一听徐老师那“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诵读啊!是多么想再听听徐老师那疾风暴雨电闪雷鸣式的“凶”吼啊!而学生为什初读课文的时候只觉得好玩,是没有品出这怅惘里面包含着的深深歉意与重重怀念

15、! 深读之后发现,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啊,梁实秋就是徐先生的好学生,这篇文章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徐老师交给梁实秋的写作技巧。(很快点出三个技巧,昨天的作业都做得很好,能筛选出来)(这里讲了三个写作技巧,第一个如果我们简单地概述一下,忌虚字。第二个是什么技巧,我们叫起笔键,第三个技巧则是譬喻。板书) 好,这是徐老师传授给梁实秋先生的,那么现在我想做一件事,就是大家就用这三条标准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谈一谈,我们对梁实秋这个学生来考核下,哈哈。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昨晚我们独立思考过,做了作业,现在我们合作学习,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想法互相分享一下,再把别人的意见综合一下,提炼一下。(课前作业中有) 生:首先开头就是起笔键,文章的名字就是我的国文老师,然后说国文老师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这样开门见山。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是直接的引出,并没有拐弯抹角地来告诉我们他的国文老师是什么样的,直接让大家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