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00721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中国银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关键词: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认为政府角色定位和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

2、需要时,会倾向于千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强制银行给一些效益不好或濒于破产的企业贷款。在权利资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经济贵任,由此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被看成是国家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和无偿援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就成了不良贷款。 2.认为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所有权缺位,决定了银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健全的

3、信贷预警系统,对短款长用防范不足;缺乏健全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制,信贷责任划分不清,信贷手续不规范;缺乏信贷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对贷款的企业经营现状不了解;缺乏不良贷款的风险转化机制和不良贷款的补偿机制。更为主要的是银行系统缺乏动态的竞争机制和系统的创新机制,不利于银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不良贷款间题。 3.经济运行中的信用道德文化建设滞后,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因素。 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信用道德环境,从银行业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出,信贷资金的贷出和归流,除了银行自身的营运管理外,贷款受益人的信用道德行为,也是决定贷款资金能否归流的关键性因素。这年来我们的信

4、用道德环境的确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造假现象、恶意违约甚至骗贷等现象层出不穷。 例如,一些企业惯于造假账,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历史数据,使得银行的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十分困难,银行与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决策的准确性;有时银行刚刚对企业发放了贷款,企业就重组,或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导致贷款发生风险;还有,就是客户多头开户、多头贷款,其存款随时搬家,致使金融机构之间盲目无序竞争,甚至一些银行对所谓的优良客户又不敢去严格管理、严格审查其经营财务状况,生怕它跑了,结果一些大企业集团因经营不善倒闭,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帐。“蓝田股份”即是一个典型案例,曾有十家金融机构争相为其贷款;中介服务机构

5、,良芳不齐,鱼目混杂,帮助造假,甚至有些中介机构本身就是造假者,从造假行骗中获利;对个人的贷款,以助学贷款为例,本身是个公益型的信贷项目,这是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应该是没有信用道德风险的,事实上,确是另一番情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知去向,贷款的归还无法落实。等等现象说明了我们金融业运行的环境社会信用道德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支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4.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套取银行信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立法滞后,制约了信贷资金良性运行。有关债权银行保护的立法规定不完善,一方面在于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

6、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无法充分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的法律规规定。担保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操作性问题,破产法也存在许多漏洞,法规的不健全给信贷活动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未能有力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二、解决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的基本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围绕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一缘由展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且使制度、管理和技术构成创新系统的有机整体,在操作上,围绕这三要素制订处理不良贷款的措施。 1.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妥善处置银行不良贷款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

7、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由决策部门审批,并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

8、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并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2.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和协作机制 建立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增强银行自身经营的稳定性。监督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各银行要把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作为减少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来抓。规范、完善担保抵押手续,确保抵押贷款抵押权的追缴力和优先受偿权。加强

9、贷款风险度的管理,提高银行资本比率。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风险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及决策者连带责任人制度,将信贷员与决策者的浮动工资、岗位津贴、奖金与完成的清收旧贷任务挂钩,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协作机制,形成转化合力。不良贷款的转化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各种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内外协调机制。重点要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当地人大、司法、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等部门的关系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对信贷客户要实施分级监控和管理,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上实行上下联动。三是建立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各部门合作机制。 3.建立存款保险制

10、度,完善市场退出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竟争,优胜劣汰。完善银行经营体制有必要引进退出机制,海南发展银行以及中农信等的退出就是开端。银行退出市场必须充分考虑存款人的权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至今还未建立存款保险体制,使得国有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难以建立,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银行面临破产危机,防止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为了摆脱政府始终承担国有银行的无限责任,加强信贷监督,防范不良贷款恶性循环,建立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一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根本。通过实行股份制改造,将条件成熟的国有商业银行改组为

11、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明晰其产权关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化解不良贷款及财务包袱,建立审慎的会计制度,逐渐实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搭建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配合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实现微观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 4.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净化金融运营的环境 首先,应继续加速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在经营制度上,彻底地解决企业失信的行为;其次,国家应加快关于信用制度方面的法规建设,从法制上保障信用活动的正常运行,保护守信者,惩处失信者;再次,建立社会信用登记和评级制度,激励守信者的诚信行为,遏制失信者的行为;还有,整治和规范各种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社会信息披露制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加强社会的信用道德文化教育,提高公众的信用道德水准。我们应从各方面,积极地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地实现使失信者受损,诚实守信者获利的社会氛围,以保障金融运行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艳芳:不良贷款成因及其解决的几点建议J.山西统计, 2003,(09). 2郁洪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及其效率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 2004,(03). 3陶良虎杜涛周文: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理论月刊, 2004,(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