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598554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考虑 全面施行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立工作获得了长足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社会开展的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仍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虑、研究和探究。 认清形势,实在增强推进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 (一)存在的问题 1.德育工作认识缺乏。由于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有些学校认为德育是一项软指标,智育是一项硬指标,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任课老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教书,对德育工作不主动、怕费事、不耐烦,这样对学生的

2、德育工作只有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在做,工作的力度跟不上,德育的实效性不够。 2.德育内容有失偏颇。有些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只停留在对德育档案资料的搜集上,对德育常规是否落实,德育内容是否科学那么不太关心;有些学校把校园卫生清扫是否及时彻底、保持是否良好,寝室卫生内务是否合格等作为德育主要内容;有些学校把对上级部门的德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本学校的德育内容,缺乏校本化、系列化的德育内容,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3.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学校缺乏对德育对象新思潮的预见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德育工作缺乏规划,方法单一,缺乏“与生俱进的有效德育手段,导致德育工作走过场;对学生的管理,以管代导,采取高

3、压式教育,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奖惩条例和老师的威严使学生服服帖帖;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展说教,学生存在排挤心理,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4.德育工作途径不畅。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在一些中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成为其他主课的牺牲品,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同时,其他各科教学未能做到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教书,忘了育人,有的老师那么游离于教材之外僵硬添加或简单联络学生实际,使学生反感,导致德育教学途径不畅通,没有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让学校德育的施行丧失了主阵地。 5.德育工作效果不显。社会中不安康因素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放纵,学校教育尤其思想道德教育不力,导致了德育工作效

4、果不理想。许多中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任性、“自我意识浓重,对别人漠不关心,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起码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心理素质差,承受才能弱,面对人生道路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一旦受挫,不知所措,乃至丧失自信心和生活的勇气,特别是心理得不到抚平和慰藉时,那么变得异常扭曲,造成严重的道德缺失心理及行为;一些学生存在着人格两面性,在家长和师生面前两面派,弄虚作假,考试作弊也不以为耻;课堂内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课外又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主义,放松对自己的道德培养,使之滑向了道德伦理的底线,而不能自省自悟,那么误入歧途。校园暴力事件、迷恋不安康的网络游戏以致逃学、出走,就是其中的典型

5、。 (二)原因剖析 学校德育应促进学生有灵性、有人性、有个性地开展。然而,冷静审视学校德育陷入为难境地的现状,探其原因有: 1.观念转变困难。近年来,“效益一词,已成为各行各业追逐的目的,学校也不例外。由于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切教育评价的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上下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学生“一俊遮百丑的现象比拟普遍。部分老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无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2.工作后劲缺乏。目前,各中学都设置和装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如政教处、团组织,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这些

6、机构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把握好“度,尽量减少了活动时间,充当起了可有可无的和声的角色,生怕他们过多的德育活动会冲撞了应试教育这个主旋律,以免招致“不务正业的非议,引来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反感。有些学校为了进步教学成绩,甚至把应有的班团队会时间也挤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部门只能把工作方案挂在墙上,落实步骤留在心里,年底总结编在纸上,发挥德育网络的作用成了一句空话。 3.重大节轻小德。由于德育内容滞后,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极多地注重政治立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较少地重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交流合作等细节品行的养成。如老师对学生不爱劳动、不讲诚信等问题采取淡化甚至逃

7、避的处理态度。 4.教书育人脱节。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相当一部分老师只看重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以使自己桃李“满天下,这些老师认为德育工作是学校指导和政治课老师的事,自己只管教书就行了。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重视对学生进展思想品德教育,老师在评价学生时,“好和“差的标准也只局限在学习成绩上。这种做法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做人德为先的原那么产生了疑心,造成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不爱劳动、不爱锻炼、不参与班内的活动;一些学习差的学生的其他专长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而使他们心理失衡,“破罐子破摔。老师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师生之间的感情淡化,出现了辍学、出走甚至犯罪的现象。教育和教学本是老师的

8、两条腿,只抓教学不抓教育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发育不良的教育现状。 5.以“罚代教严重。尽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涌现,但一些老师仍然存在教育方法简单,管理方法粗暴,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现象仍非常普遍。学生成绩差、作业交不上、违背课堂纪律,有一点小过错就罚。有罚站的,有罚清扫卫生的,有罚款的,把戏翻新地罚,其做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方清扫卫生本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极好时机,经过老师的不恰当体罚,学生就认为劳动是不荣耀的事;有些学生为了给老师交罚款,却又不敢如实和家长说,只好欺骗家长,编造要钱的理由,久而久之养成了说谎的不良习惯,甚至被迫铤而走险,滑向罪恶的深渊。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

9、管理方式,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普遍感到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是导致学生厌学、辍学、逃学的直接原因。 6.老师越位包办。德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但是现实德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动体,而非生命体和道德的构建主体,老师有意或无意的“越俎代庖,使自己异化为德育的主体。比方德育工作目的由老师一厢情愿制定,蜕变成完人式标准要求;德育活动的形式、过程是老师事先演练屡次的“现场表演,德育成了过场作秀,难以收到理想效果,于是,学生由德育主人边缘化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长的必需演变为令人生厌的强加要求。 7.重说教轻体验。常常听老师抱怨自己苦口婆心地讲,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德育生成才能变

10、得薄弱。事实上,完好德育过程本该是受教育者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德育重说教,轻体验;重灌输,轻交流;重认知,轻理论,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义使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温水,始终彷徨在效益的低谷,寻找如何创造性破解这一难题的“良药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8.缺乏联动合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合。中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

11、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真抓实干,努力推进中学德育工作安康协调开展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开展。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其生命开展需要出发,真抓实干,创新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主动构建自己的德育大厦,促进让德育工作安康协调开展。 (一)完善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 合理、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各项德育措施、各种德育活动得以落实的重要根底和保证,管理体制不理顺、不合理,工作中就易发生互相推诿、拈轻怕重等不利于工作落实的现象;工作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想起什么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工作随意性现象。这些由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

12、健全造成的现象给德育工作的落实埋下隐患。 1.明确德育管理主体。建立以“德管办为管理窗口的德育工作指导小组。德育工作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建立以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德管办、年级办、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德育管理责任体制,可以有效地防止传统德育管理体制中的职责不明、落实不利等弊端。在成立“德管办的同时,为了防止学生管理中的真空,还可以建立学生管理“行管办(校长、分管副校长、行管办、年级办、班主任),用以管理校园环境等硬性保障性工作。这样职能明确,分工详细,可以有效地抓好德育工作,进步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德育

13、规划与调整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在德育规划与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进步德育规划中的针对性、前瞻性。二是制定、完善“德育办的工作制度、对“德育办的考评制度等。三是各年级制定和完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时间分配比例制度,为德育工作的落实提供时间保障。四是完善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优秀德育工作者表彰制度等。五是完善德育工作月主题制度。六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制度。七是班团会检查评比制度。八是建立“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考察、表彰制度。九是建立“困难学生教育帮扶制度,例如德困生的结对帮扶制度、留守生帮扶制度等。十是建立学生心理疏导制度。成

14、立心理咨询室,及时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 (二)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德育活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就是要通过营造和谐沟通、宽容理解、积极向上、其乐融融的学习生活气氛和环境,使师生获得富足的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1.优化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他们进展德育的“德育场,学校环境的优化对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方面应做到:一是校园环境美化、文明、卫生、清洁,各项设施和布置具有教育性、知识性,让青少年在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气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二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立,进步德育师资的整体素质,做到教书育

15、人、效劳育人、管理育人三结合,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浸透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三是形成正确的校园言论。正确的校园言论,能起到表扬、鞭策、扶正祛邪、鼓励进取的导向作用。四是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培养优良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青少年积极进取的动力源。将德育工作浸透到学习、生活中,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理论和主题班会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优化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给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气氛,家长要学会道德教育的艺

16、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特别要塑造家庭的民主气氛和文化气息,杜绝家庭道德中精神垃圾的产生及对孩子的损害,拓宽家庭道德教育优美的人文环境。 3.优化校外环境。社会各部门要大力协同、配合,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滑坡的环境诱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外道德教育监护和督导系统,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使之走上安康文明的阳光大道。 (三)改革评价体系,更新德育观念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获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实在施行素质教育,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评价制度,以发挥评价的鼓励、教育、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主体的终身开展。 1.评价过程要多元化。在素质教育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