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38560.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591369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0诗四首3856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0诗四首3856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0诗四首3856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0诗四首3856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0诗四首3856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0诗四首3856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四首38560.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 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 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 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

2、”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首联 叙事 颔联 颈联 尾联 渡荆门 送别 写景激动欣喜 思乡、惜别 渡荆门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作者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古诗词中“送别”的句子很多,请再举出三例。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陈与义 10901138 ,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

3、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

4、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1.诗中描绘了哪些典型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夕阳照耀下的帷幔、暮霭笼罩下的湖山、萧瑟秋风、老木沧波等景物。这些景

5、物苍凉、寂寥。 2.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悲 3. 即为诗眼,必定穿透于诗歌的每一个角度,处处渗透着这“悲”,那么就请同学们找找哪些地方能体现这“悲”? 概括:景悲己悲国悲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登岳阳楼 (其一)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岳阳楼的位置 举目所见 登临的位置 登楼观景 概括流离生活 慨叹身世 景中有情 情景相生 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

6、外,请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1.与杜甫登岳阳楼意境相仿。首联写登高远眺,夕阳下洞庭湖无边无际,气象阔大;颔联中“吴蜀横分地”仿杜句“吴楚东南坼”,意境雄浑宏伟。 2.尾联有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苍凉气韵。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心伴侣,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风格。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 林肯 30 诗四首 1.了解这四首诗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作品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归园田居 陶

7、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晋义熙二年,也就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406年),他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新词、“迎新我”的颂歌。诗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为后人赞颂。归园田居五首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质朴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

8、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课文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写陶渊明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 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1.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2.这首诗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愿 劳动 平

9、淡 美好 情趣 诀别官场 回归田园 在当今社会,有人说陶渊明这种作法是消极避世的,你如何看待?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联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战事繁

10、忙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

11、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2.请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进行赏析。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3.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入胡天 出汉塞 逢候骑 欲问边(目的) 过居延(行程) 落日圆 孤烟直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所见) 都护在燕然(结果) 使至塞上 请大胆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内容。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