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5912696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式默写(教师用32页).docx(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届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高中一、劝学1、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3、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

2、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8、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9、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是用心专一的缘故。1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1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5、劝学

4、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荀子在劝学中用“金就砺则利”来强调君子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17、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18、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1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0、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

5、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2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3、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4、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学不可以已。25、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

6、26、劝学中,“用心躁也”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27、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28、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朽木不折”,若能不停地刻下去,则“金石可镂”。2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0、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31、“ 君子生非异也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32、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33、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34、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 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35、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

8、比喻,表明应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6、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3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反面打比方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8、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 二、逍遥游1.逍遥游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

9、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4. 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 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6.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7.庄子

10、逍遥游中“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三句描写了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毫无阻碍地向南飞行的状态。8.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9.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0.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11、大也。”11.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12.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13.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鲲鹏奋飞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它也并不逍遥,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依然有所待。14.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抢榆枋而止”,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问大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5.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12、之云。”16.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食的三种情形,到近郊去的人,“三餐而反”,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宿舂粮”;到千里外的人,“三月聚粮”。17.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8.逍遥游中用“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然的态度。19.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0.逍遥游中写“棘回答汤的提问”时,描写大鹏南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2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我

13、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_ ”,也是飞翔的极限了。2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23.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阐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24.逍遥游中,上承对蜩和学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5.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有的生命短暂得不足一月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26.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鴳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的两句诗是“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7. 逍遥游用了列子

14、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之辩”,相关句子是:汤之问棘也是已。28.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时的大鹏“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9.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30.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庄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此小大之辩也”。31.逍遥游中的“蟪蛄不知春秋”以昆虫为例,说明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3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

15、加沮”的原因是: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33.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4.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6.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7.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38.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39.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40.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