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533914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化解“大班额”难题教育是民生之本。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向城镇涌入,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学校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多数城镇学校班级人数剧增,超出额定人数(45人/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大班额”。“大班额”现象的泛滥,既束缚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又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严重危害,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深思和重视。一、形成“大班额”的原因(一)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不足,城镇学校的容量规划滞后于城镇的发展。近年来,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加快,而学校的规划及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校

2、总量不足,从而导致教育资源的紧张,只能扩大现有学校容量,形成了“大班额”格局。XX县城近10年来只新建了实验小学和升格了五小、六小,学校总量与满足教育的需要差距太大。(二)老百姓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随着人们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城镇学校和“名”校不仅成了城镇家长的首选,农村学生的家长也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和“名”校就读,导致“择校”之风盛行,也是城镇学校班额高居不下的又一原因。就XXX县城区实验小学、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和五小来看,共142个教学班,8705人,平均班额61.3人;45人以下班级仅有42个,占30%,4655人班级占48个,占33.8%,56人以上班级有52

3、个,占36.2%,最大班级人数89人。城区学校8705人,按45人/班的标准核算,仅教室尚缺50间。(三)流动人口就地入学又是城镇学校大班额”形成的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购房、招商引资项目的落户和工业园区的建设,都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许多农民工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城镇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从XXX县城近三年来看,城区学校每年秋季学期,从乡镇或外地插班就读的小学生在800人左右,春季学期在500人左右。(四)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资源相对滞后,出现了“小班额”向“零班额”过渡的现象,大量学生涌进城镇。多数农村学校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地方,多数教师不愿长期在农村学校逗留,想尽一切办法“跳槽”到城镇

4、条件好的学校,造成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长期不稳定。一些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离开故乡,涌进城镇学校。在县城有不少为子女读书而租房的家长,他们谈到,“如果不是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差异太大,我们也不至于花这么多钱去租房陪读!”(五)民办学校发展严重滞后,收费昂贵,教育质量不高等,不仅没能缓解公办学校“大班额”的压力,随着学生的逐年减少、流失,反而增加了公办学校办学压力。二、 “大班额”的危害(一)大班额”现象出现会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办“实验班”、“办名校”之类都加剧了城镇学校的等级分化,加上教育主管部门某些政策不当的引导,使得“城镇学校”越办越强,“农村学校”越办越弱,以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闲置

5、,教师不能安心工作,想办法进城,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而加速了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二)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法第29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大班额”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学工作很难合符法律规定,教师难以与每个学生交流,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上课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减少,得到教师个别指导的机会降低,个人综合素质难以教师的关注,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三)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学生多,作业量大,大量的家访,教师不堪重负,抽不出时间从

6、事教学研究,也抽不出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仅教学成绩难以提高,而且使教师的体力、精力严重透支,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四)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人多空间小,到了冬季,学生受不了寒风,只能关起窗户上课,整个教室空气浑浊。在夏天,散发出来的汗臭味,脚臭味,使室内空气更加浑浊,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按照专家们的分析,处在大班和超大班的学生整天坐在细菌纷飞、空气污浊、臭氧严重的教室里,身体每时每刻都受损不说,而且会出现头晕、胸闷、嗜睡等现象,影响学习成绩。三、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化解“大班额”难题(一)各级政府应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中央财政应加大教育

7、经费的投入,提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投资重心应向基础教育倾斜。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统筹规划,适当超前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镇中小学建设,适度拓宽学校或新建学校,扩大城镇学校容量,使教育资源能适应学生增长的需要。加大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真正解决生源、教师、资金不足的困难,努力缩小城乡间和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积极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化解“大班额”。(二)逐步实现“师资”均衡。“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空;名牌学校挤,薄弱学校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教师配备上向农村学校倾斜,根据部分农村学校班额小的实际

8、,打破师生比的限制,实事求是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艺体、英语等紧缺学科教师,落实城镇教师到农村工作或支教的保障制度,保证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同时在评职评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将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并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公租房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交通状况,增加农村教师津补贴,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证农村教师的稳定,缩小城乡师资差距。(三)加强学校管理,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不招收择校生,量力而行招收流动人口的插班生。对城镇中小学班额超标的教学班,要采取多种办法,尽量扩大班数、减小班额,确有困难的,提前做出计划,逐年解决。严格学籍变动手续,实

9、行划片就近入学。合理调整好进城购房户、招商引资项目客商子女和工业园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据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情况,合理调剂学校之间编制余缺,按规定增加缺编教师,合理设置班额数,宁愿挤资源增加班级,也要确保不“超班”。(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流动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力保证。流动人口,特别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的民工,为流出地人民脱贫,为流入地发展经济都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理应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流入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五)要加强农村或城郊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通过

10、互派干部、教师,统一管理,整体考核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没有一个理念创新、业务能力强、管理严格的领导班子,难以造就出一个教师队伍素质高竞争力强的学校。(六)关注教育弱势群体,确保教育公平。教育弱势群体包括残疾儿童,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育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一方面要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采取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及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同时要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他们提供绿色通道和专项救助金。(七)政府应积极鼓励并出台更加有利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让民办教育参与到九年义务教育中来,有效缓解公办学校的“大班额”。总之,化解“大班额”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各级政府把消除学校“大班额”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民生工程之中,协调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眼全局,兼顾城乡,切实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堵疏结合方式,标本兼治,在想方设法增加城镇学校容量和“堵”住择校现象的同时,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就地留住农村学生,只有这样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才能积极有效消除学校“大班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