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528973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王震【设计理念】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阅读,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情感,在阅读中培养能力。阅读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不能由老师来代替,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随机引导。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将课文的理解贯穿到引导学生阅读中去,并且采用读悟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感悟形象,体会感情。【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第24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圣诞节前夕,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语

2、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2、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中,有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快乐?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抓住刚才学生的发言,随机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去感受另一种快乐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给予”的读音和意思、近反义词

3、)。师: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生1: 课文中讲谁给予了谁?生2:为什么要给予?生3: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师:这几个问题提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13页,找到第24课,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把自然段编上序号。生:自读课文,编上序号。二、细读理解。 (一)互动环节一:初步交流。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谁和谁之间的故事?生:保罗和小男孩。师:板书“保罗、小男孩”。 (二)互动环节二:保罗猜错了。师:在交往过程中,保罗几次猜错了小男孩的想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2次,找文朗读。师:出示填空题,指名填空:1、保罗第一次猜错了,他原以为

4、小男孩( ),其实小男孩( )。2、保罗第二次猜错了,他原以为小男孩( ),其实小男孩( )。生:同桌合作,完成填空。师: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的心情怎样?保罗从小男孩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生:(找文理解)激动;给予是快乐的。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自由发表看法。(三)互动环节三:了解小男孩。师:你觉得小男孩快乐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生:抓住相关语句作答。师:小男孩为什么这么快乐?从中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生:自由发表认识。师:出示重点句,引导学生读悟。生:读句子,谈体会。(四)互动环节四:深化理解。师:出示课文语句“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随机抛出问题:他们三个人各有什么难

5、忘的?引导学生填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生:与同桌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一)互动环节五:体验生活。师:你为别人做过好事吗?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生:回忆往事,畅谈心情。(二)互动环节六:升华情感。师:刚才同学们不仅说得好,而且做得更好。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援手帮助一下,就会助别人渡过难关。同样,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别人帮助我们也会让我们收获幸福。正如著名歌星韦唯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歌吧。师:(播放爱的奉献,插入语言表述以及图片展播)同学们,我们都听说过雷锋叔叔的故事,他不管到了哪里,都不忘记做好事,所以人们都说

6、:“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叔叔那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活雷锋,比如(),还有()。看到他们脸上展开的灿烂的笑容,我们就可以猜到,他们为帮助别人获得了快乐。希望我们今后也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生:边听边体会。四、布置作业。课后找一些关于无私奉献的文章,和同学一起阅读分享,感受人间大爱之美。【板书设计】给予是快乐的保罗 奉献小男孩 弟弟 爱【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怎样解决文本与学生的关系。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设计了读悟结合的方式,既引导学生读文悟意,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感悟人情。这一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大都积极参与,读文时认真,悟意时深入,并结合自身实际经历,抒发自己的感受,言辞恳切,表达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