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5178270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它熟悉,因为数感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我们从事的学习数学活动和生活实践几乎每天都接触它;说它陌生,因为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而提了出来。何谓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式、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从教学实践中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感知数为何物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

2、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可以让学生组词,小到一粒砂、一滴水,大到一个国家,一颗星球;也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不同的数量,一个人,一家人,一本书;还可以让学生用“1”表示模糊的数量关系,一堆苹果用整体“1”表示,一条射线有无限长,一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而一马平川、一泻千里则是形容词,这里的“1”是抽象的概念。从而加深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又比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过“0”,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电话上有0”;“手机

3、上有0”“我的三角板上有0”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尺子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为什么是多种多样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8

4、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800毫升;有的说1.8升;有的说1800毫升;有的说1又4/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在现实生活中,数的表示方法是多种多样,它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教师有时通过兴趣小组活动介绍我国的记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知道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是世界通用的。有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发

5、挥想象:为什么长度单位要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光年这么多单位?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用“厘米”表示容易吗?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千米”,一支铅笔的长度用千米表示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用不同的数量单位来表示的必要性。至于数为什么有个级、万级、亿级则是同样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为什么是多种多样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小学生时时刻刻都在和数“亲密”接触。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尔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

6、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如,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座号,说一说各自座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数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得准。四、在比较中培养数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

7、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计算”,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上街购物,想买猪肉12.4元,鱼10.6元,蔬菜6.8元,水果25.4元,妈妈带了60元钱,妈妈带的钱够了吗?”我先请学生估计一下妈妈购以上这些物大概需要多少元钱?学生先进行估算:12+11+7+25=55(元),学生很快计算出来结果:12.410.66.825.455.2(元)。实际计算的同估算的结果差不多。通过比较,得出了妈妈带的钱够用。这时候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妈妈想用剩下的钱买价格为2.2元的茶杯,可以买几个?”学生随即立即回答可以将价格为2.2元的茶杯看作是价格是2

8、元的茶杯,并把妈妈剩下的钱看作是5元,这样可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522(个)。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面积单位的认识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此,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通过比较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辨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五、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教学脱离实际。”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总之,发展学生的数感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才能逐步形成。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才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并得以逐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