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515400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10.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地铁9号线工程初步设计(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地铁九号线工程初步设计 第六篇 车站工程 第六册 丰台北路站目 录第一章 车站建筑11.设计范围12.设计依据、原则及标准12.1 设计依据12.2 设计原则12.3 主要设计标准32.4 建筑装修设计63.站位及周边情况73.1 现状情况73.2 规划情况84.车站总平面布置94.1 近期:94.2远期:105.车站建筑设计115.1近期115.2远期135.3 防灾设计155.4 无障碍设计166.车站计算166.1 设计客流及系统设计规模166.2 站台宽度计算176.3 站台至站厅楼梯、自动扶梯宽度和数量计算186.4 出入口通道宽度与楼梯、自动扶梯计算196.5 事故疏散时间计算

2、19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207.1 车站主要特征汇总表207.2 车站行车管理及设备用房面积表218.方案阶段专家意见及回复23第二章 车站结构291.设计依据、原则、标准及主要规范291.1设计依据291.2 各设计阶段专家评审意见及落实情况291.3设计原则321.4主要技术标准321.5采用或参照的主要设计规范332.工程概况34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353.1工程地质353.2 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处理373.3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383.4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岩土情况394.施工方法的论证及方案比选394.1主体结构施工方案39(3) 临时中间桩方案444.2 附属结构施工方案455.车

3、站结构设计455.1 基坑围护结构计算455.2 临时路面系统设计495.3 主体结构设计516.车站附属结构设计657.工程材料668.结构耐久性设计措施678.1混凝土设计678.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689.结构构造设计6810.车站与区间结构接口的处理6911.工程筹划7011.1工程特点及施工总体安排7011.2主要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7011.3 施工用地7011.4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7111.5地上、地下管线的处理意见及处理措施7211.6工点施工水源、电源的落实7611.7施工主要进度指标及工期安排7611.8站区主要地面物及空洞普查统计7712邻近建、构筑物的保护方案7812

4、.1万寿路桥的保护方案7812.2 车站周边邻近建筑物的保护方案7913.施工监控量测8013.1监测的目的、原则8013.2监测内容8015.土建主要工程量汇总表82 - IV -第一章 车站建筑1.设计范围本车站设计包括车站起点里程K6+530.385至车站终点里程K6+732.185范围内的主体部分(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附属部分(包括出入口和通道、风亭和通风道)。2.设计依据、原则及标准2.1 设计依据(1) 北京地铁九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4)(2) 北京地铁九号线第一阶段总体方案土建组专家评审意见(2006.7)(3) 北京地铁九号线第二阶段总体方案土建组专家评审意见(

5、2006.9)(4)北京地铁九号线总体方案设计审查会土建组专家意见(2006.12)(5) 北京地铁九号线工程沿线环境调查报告(2006.8)(6) 北京九号线初步设计技术要求(初稿)(7) 北京九号线方案设计文件组成和内容(8) 北京地铁九号线工程现有地下管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9) 每周例会及其他专门会议纪要;(10) 总体院提供的线路电子文件(11)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3)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2003)(14)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15) 城市道路和建

6、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2.2 设计原则车站站位应符合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车站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相互协调,因地制宜并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同时,应注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经济发展的互动效应,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车站是乘客集散和乘降的场所,也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应满足线路设计要求,重视轨道交通网络间的衔接,为乘客提供九号线与其他线路及地面交通之间最直接、最安全、最方便的换乘。站址应选在客流量大并且便于乘客进出站的地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换乘站在结合周围环境特点布置站位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近期车站的功能实施,还须兼顾远

7、期站换乘方案的便捷和远期实施的可操作性,并应根据远期客流要求,工程分期实施的条件,合理选择车站型式、换乘方式及控制近远期车站规模,使近期车站的方案具备最大化的适应性和合理性。车站设计规模应根据控制期高峰小时预测客流集散量和车站行车管理、设备用房的需要来确定,要与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楼扶梯以及售检票等部位的通过能力相匹配,同时满足事故发生时乘客紧急疏散的需要,超高峰系数根据车站规模及周边用地情况所决定的客流性质不同分别取1.11.4。车站的型式应根据线路条件和所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车站型式,结合建筑造型、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合理地利用城市建筑空间,做到与周围建筑结合好,拆迁少,对地面交

8、通干扰小,对地下管线影响小、改移方便。换乘车站需对换乘形式、使用功能以及综合经济指标等多方面进行比较,换乘节点应根据远期线网的情况分别采用同步实施或是预留接口的实施条件。安全、舒适、高效始终是地铁服务的宗旨,以人为本是车站设计的原则,保证客流的有序流动,要求地铁空间具有明确合理的功能及其导引性,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车站站位确定后,应对该区域的地下管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建筑拆迁和改造的可能性、与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之间的关系等综合考虑,并尽量减少房屋的拆迁、管线拆移和施工期间对地面建筑物、交通及环境的影响。地铁车站设计应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尽可能地考虑与地下过街

9、道、地下商场、物业开发建筑等进行结合或连接等方式,整合城市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地铁的辐射力,满足区域客流的使用需要。车站地面站房、出入口以及风亭均需结合站前广场或绿化规划,其地面部分的立面设计要做到简洁、明快、大方易于识别,并应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的特点和时代的气息,同时还应与周围的城市景观相协调。车站的装修形式和风格,既要以功能为主,又要有各车站标识特征,尤其是需要体现出北京市的文化特色。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满足防火、防潮、防霉、耐擦洗,便于维修的要求。车站建筑防灾设计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地铁设计规范及人民防空工程防火设计规范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执行。全线需统一

10、考虑无障碍设计。车站设无障碍电梯和专用厕所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凡与地铁车站合建或连通的物业开发区、过街通道等公共设施的防火措施除满足相应规范规定外,还应满足地铁设计规范要求。2.3 主要设计标准2.3.1 车站各种通行服务设施的最大通过服务能力见下表 最 大 通 过 能 力 (人/小时) 表 2.3-1名 称每小时通过人数1m宽通道单向通行5000双向通道40001m宽楼梯单向下行4200单向上行3700双向混行32001m宽自动扶梯输送速度0.5m/s8100输送速度0.65m/s不大于9600停电状态相当于0.8m宽楼梯1m宽自动人行道9600半自动售票机900自动检票机1800自动售票机

11、 3002.3.2 站厅设计标准(1) 站厅地面装修层厚度 150 mm(2) 防静电架空地面板高(用于通号等设备用房): 300 mm (用于车站控制室): 600 mm(3) 装修后地坪面至结构顶板底面净高(一般情况) 4700 mm 其中包括: 1) 预留吊顶及管线空间 1500 mm2) 建筑楼面至吊顶底面净高 3200 mm(4) 站厅建筑楼面至任何悬挂障碍物底面 2400 mm(5) 拱形断面有效宽度内装修后最小净高(两侧起拱处)2000 mm(6) 一般用房建筑楼面至吊顶底面净高 2700 mm(7) 通道地板面至吊顶底面净高 2400 mm(8)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 (单面布置

12、) 1500 mm (双面布置) 1800 mm(9)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 2400 mm(10) 设备用房按有关专业的技术要求执行2.3.3 站台设计标准(1) 站台计算长度118000mm(2) 地下车站纵坡0.2% (3) 地坪装修层厚度100 mm(4) 装修后吊顶面至装修地面3000 mm (5) 轨面至结构底板面560 mm(6) 站台装修面至轨顶面高1020 mm(7) 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1500 mm (8) 线路中心线到侧墙净距2250 mm (9) 站台装修面至站厅装修面5100 mm (10) 侧式站台宽度 岛式站台的侧站台:2500 mm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楼扶梯

13、)的侧站台: 2500 m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设通道口)的侧站台:3500 mm 暗挖侧站台宽度(从净高大于2000mm起算) 3000 mm(11) 站台(包括站厅)地坪装修面至任何悬挂障碍物2400 mm (12) 站台站厅楼梯段踏步面至吊顶底面净高2300 mm (13) 站台层与管理用房按有关专业的技术要求执行2.3.4 自动扶梯设计标准(1) 乘客要求的横向净空和净高:自动扶梯踏步面至上部任何障碍物的最小高度2300 mm自动扶梯扶手带中心线至墙面装修面的最小距离400 mm,当自动扶梯穿过一层楼面(或平台)时,自动扶梯扶手带中至开孔边沿的净距应400 mm,若不能满足时,应设防撞安全标志。(2) 土建与自动扶梯配合时应满足下列要求:今后可能的吊运路线和安装空间:应为维修人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如在自动扶梯下端设集水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