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5135349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蟹养殖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蟹养殖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蟹养殖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蟹养殖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蟹养殖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蟹养殖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养殖技术.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而在人工集约化养殖的情况下则容易发生病害。因其生活在水中,发病不易觉察,一经发现往往到了较严重的限度。此时河蟹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给药困难,体外用药也只能杀灭体外病原体。因此,养蟹必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采用综合防止措施减少或避免蟹病发生。一、清塘消毒清塘最佳在冬季进行,方法是先排干池水,挖去过多的淤泥,修补漏洞,消除杂草,让池底经冰冻日晒数日后注水30厘米左右,然后用药物消毒,以杀灭细菌、寄生虫和有害生物。每亩水面用生石灰75100公斤,或五氯酸钠23公斤全池泼洒。二、选择优良苗种选择优质苗种是防止蟹病的首要环节。蟹种有天然苗和人工繁殖苗之分,尚有长江水

2、系、鸥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之别。目前最佳的是天然长江水系苗哺育的蟹种,但数量很少。较多的是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殖苗哺育的蟹种,选购时要注意辨认,防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最佳是自育蟹种或购买本地健康蟹种,保证蟹种质量,避免长途调运外地来路不清的蟹种,坚决杜绝从发病地区购买带病的蟹种养殖。优质的长江蟹苗应在盐度0.3%以下淡化56日,用手捞起少量蟹苗,轻握成团,放手后能迅速散开,并且无死苗、无杂物、无附着物。优质蟹种背甲青绿色,有光泽,腹部银白色,新鲜活泼,个体大,附肢无折断。三、营造良好环境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河蟹栖息、蜕壳、生长和防病十分有利。因此,养殖池要建在开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无污染、无噪

3、音的地方,水源要充足、清洁。养殖池内要移栽占总水面1/3左右的水草,如绿萍、水花生等,既为河蟹发明一个隐蔽的生态环境,又能净化水质,减少水中氨、氮含量,增长溶氧。河蟹有打洞穴居的生态习性,可人工设立蟹窝,在池四周用瓦片交错层叠67层,高约0.20.3米,瓦片间距0.15米,也可设立蟹岛,在蟹池中设立若干个淹没于水中的土堆,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41/3。河蟹对水质的规定比鱼类高,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楚透明、水草茂盛的微碱性或中性水域中,酸性水质不利于河蟹对钙质的吸取,不利于蜕壳,容易发病。河蟹对水质的规定是,pH值为79,最适为7.58.5,溶氧需保持在5毫克/升,水位在0.61.3米之间。

4、正常情况下,春秋季节每710天向池内冲水1次,夏季高温每23天冲水1次,每次冲水量约占池水的1/3,最佳边灌边排。如发现河蟹爬岸的次数、数量增多,口吐泡沫,则为缺氧现象,应立即冲水。67月份水深保持6090厘米,8月1.21.5米,910月1.01.2米。蟹池水质过肥,可放养1013厘米长鲢鱼以利净化水质,也可定期(间隔10天)用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每亩100150公斤),消毒水体,增长钙质。四、合理放养放养密度过大水质难以控制,影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少养殖效益。因此,每平方米内,一般大眼幼体宜放养30004000只,或规格为每公斤8001000只的幼蟹814只,或每公斤600800只的幼

5、蟹37只,或每公斤100200只的一龄蟹种25只。长途运送后的蟹种不能直接放入蟹池,应先在水中浸泡2分钟,再取出放置10分钟,如此反复23次,冲掉泡沫,使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后再放到养殖池中。为防止蟹体带入病原体,在放养前可用2%5%的食盐水或510毫克/公斤呋喃唑酮溶液浸泡2030分钟。五、科学投饵河蟹饵料应根据季节、水质和吃食情况调节。夏季重要投喂绿萍、飘莎、水花生等青绿饲料,并投一些煮熟的玉米粉、小麦、少量动物性饵料。秋季以小鱼、小虾、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适量喂-些麦麸、南瓜、山芋等。霜降以后可增投一些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促使体壮、肥满。饲料的投喂要做到四定。定期:每日投喂时间和次数要

6、相对稳定,一般日投饵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投饵,水温降至10以下时每隔35天投喂1次;定位:每隔510米或每100300只幼蟹设1个23平方米的食台,食台应相对集中,饲料要投置在食台上;定质:投喂的饲料必须新鲜、营养均衡,含河蟹生长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并且适口性要好;定量:日投饵一般为河蟹总体重的5%8%,同时可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适当调整,每次投饵以2小时内吃完为准。投喂鱼、虾、螺、水蚯蚓等鲜活饲料,应冲洗干净,并放在5%的食盐水中浸泡5分钟,或用50毫克/公斤高锰酸钾溶液,或100200毫克/公斤漂白粉液中浸泡消毒5分钟。水草、蔬菜等植物性饲料用610毫克/公斤漂白粉液浸泡1530分钟

7、。六、采用防病措施河蟹病害发生具有季节性,掌握发病规律在疾病流行前进行药物防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是:每1520天施用1次生石灰,可防止烂肢病、水肿病、蜕壳障碍症等多种疾病,使用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使池水呈1520毫克/公斤的浓度。发现河蟹有聚缩虫、蟹奴、纤毛虫等寄生虫时,可分别用0.20.3毫克/公斤孔雀石绿溶液、510毫克/公斤福尔马林,3毫克/公斤硫酸锌(或用0.81.0毫克/公斤强氯精)全池泼洒。早春和晚秋水温低时,特别是苗种通过长途运送或生长过程中导致机械损伤时,容易患真菌性感染的水霉病,可用0.20.3毫克/公斤的孔雀石绿朝河蟹密集处泼洒。对水蛇、水老鼠、青蛙

8、、水蜈蚣等敌害,采用捕杀、毒杀等措施。一、弧菌病病蟹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鳃呈红棕色,四肢局部或所有麻痹,蜕壳困难。病蟹附肢腐烂或肛门红肿,引起河蟹拒食,并有昏迷现象,常在池塘浅水处蜕壳,尔后死亡。该病重要危害幼蟹和成蟹,发病季节为59月。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后可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常用药物有碘制剂、氮制剂和含氯制剂;在蟹饲料中添加抗病菌、病毒等粉剂药物和中草药(三黄粉等),或每公斤蟹添加土霉素0.10.2克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二、颤抖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河蟹发病初期,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回缩不能伸直。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体内积水,4

9、5天后死亡。各阶段的蟹都有发病,且蔓延迅速,危害极大。防治方法: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蜕壳素和植物性饵料;严禁滥用药物,特别是苗种阶段,避免导致蟹内部器官的损伤;外用二氯海因、生石灰全池泼洒,内服三黄粉、板兰根等药物,57天为一个疗程。三、上岸症病蟹经常表现出游动不安,吃食减少,严重者大多数停留在岸上,拒食。此病重要危害幼蟹,发病快,流行广,危害大。病因重要是蟹苗在育苗池带虫、带菌,水质恶化,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所致。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喂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饵料;认真选购蟹苗,防止带虫带菌;饵料中用抗菌类等药物拌饵投喂。四、甲壳病此病是由一些能破坏几丁

10、质的细菌感染所致。病蟹甲壳出现棕色、红棕色点状病灶,这些斑点逐步发展成块状,中心部位溃疡,边沿呈黑色,继而引起其它细菌、真菌侵入。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常用20克/立方米水体生石灰泼洒防止;也可用碘制剂、二氯或三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严重时连用23次;内服抗生素类药物,制粒或拌饵投喂35天,可控制此病蔓延。五、黑鳃病病情轻时蟹的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病重时则所有变黑色。此病是由细菌引起,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是重要诱发因子。防治方法:放养前彻底用生石灰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投喂。六、纤毛虫病此病重要危害大眼幼体和幼蟹,由聚缩虫、单缩虫等纤毛虫附着在蟹的

11、肢体上引起。防治方法:经常更换池水,每次更换池水约1/3;用20-3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连用3次;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0.7毫克/升;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浓度达成0.3毫克/升。七、蜕壳不遂症河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导致死亡的现象,重要危害中、后期的成蟹,特别是个体较肥大的成蟹,经常会发生此病。防治方法: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在饲料中添加含钙丰富的物质;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虾蟹复合维生素和虾蟹脱壳素等药物;可用茶籽饼浸液泼洒,能促进河蟹蜕壳。八、青泥苔青泥苔是一些丝状藻类的总称,新萌发的青泥苔长成一缕缕绿色

12、的细丝,耸立在水中,衰老时的青泥苔成一团团乱丝,漂浮在水面上,特别对幼蟹哺育危害较大。防治方法:池塘中混养部分鳊、鲂鱼种,以摄食青苔;药物解决:常用药物有硫酸铜、石膏粉、固体或液体灭苔净等。九、生物敌害重要有水蛇、青蛙、蟾蜍、老鼠、凶猛鱼类、鸟类、螯虾、黄鳝等。防治方法:建好防逃墙,并经常维护检查;进水口严格过滤,防治凶猛鱼类混入;采用“捕、诱、赶、毒”等方法解决。一、颤抖病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皮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

13、,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重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二龄蟹,当年一龄蟹发病率较低。防止与治疗方法:对河蟹“颤抖病”的病因,有人从病蟹体内分离出细菌,于是提出了“细菌”;另有人分离出病毒,因此提出“病毒说”;尚有人因分离病原体未成功,由此提出“环境说”;更有人综合上述各种学说,提出“多病原说”。病毒说认为此病传播存在三种途径:一种认为此病为病毒入侵河蟹血淋巴系统所致;一种认为是病毒破坏神经

14、系统导致河蟹颤抖病发生。另有一种认为此病与水体中生物体有关,鱼虾也许是其病毒携带者。三种观点对病源传播途径见解不同,却都有一种共同结识,此病原体非病毒莫属。防治河蟹“抖抖病”要切实坚持防止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铺。治疗上采用外涉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防治药物使用,见相关药物介绍。二、黑鳃病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重要特性。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所有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防止与治疗方法:1、

15、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2、防止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PPM;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3、治疗时可用生石灰连续全池泼洒2产供销,每次用量为20PPM。三、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病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可以消化几丁。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它细菌或真菌感染。防止和治疗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有发病预兆时用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3、发病池用2PPM的漂白粉全池遍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添加量为1克2克/公斤饲料,连续35天为一个疗程。4、重病蟹要立即除掉,以防止疾病蔓延。四、烂肢病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