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5109339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潮语文网 http:/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力教育目标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

2、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3、记。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四 课时量三节五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六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 1、相关背景(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

4、吾为君。(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

5、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2、通读全文,把握情节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3小组合作归纳字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

6、与,不知( )2、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领之厚,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既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古今异义东道主古义: 今义:行李古义:今义:乏困古义: 今义:夫人古义: 今义:4、特殊句式判断句 省略句 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文中还有哪些状语后置句?(二)局部

7、探究A思考讨论1第一小节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二小节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8、3小组设计一种游说秦穆公的方式,比较一下,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4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5关于烛之武,书上的记载: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从其后来的表现看,此言不虚。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从他身上获得怎

9、样的启示?逐之武退秦师作业练习知识扫描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南夜缒(zhu)而出佚(y)之狐 B共(gng)其乏困若不阙(ju)秦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杞(q)子杨孙戍(sh)之D逢(fng)孙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C. 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

10、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吴广以为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下面5、6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B.以乱易正,不武。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

11、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11常识填

12、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 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相传为 末年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 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1. (A项“汜”读“fn”,B项“共”读“gng”,D项“逢”读“png”。) 2.D(厌:满足; 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7.D(否定判断句)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

13、“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11A左传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编年体 春秋 鲁左丘明 春秋B公羊传榖梁传思维图谱课内阅读演练在阅读中训练你的思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14、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矣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4.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