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5061482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壮族双语教学策略及教育本土化、地区化初探南宁市第九中学 初中英语组 关宇摘 要针对广西中学生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基点,打造特色校园,开展壮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此外,在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中采取对比教学,直接法和交际法,并且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相衔接,以使壮族双语教学真正实现本土化、地区化。关键词双语教学;本土化;地区化 一、壮族的双语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壮族聚居为主的广西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开展双语教育的时间比较悠久,历史以来由于壮族接受汉字文化程度的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地理因

2、素如:城乡之间,桂东桂西之间以及沿江沿海与山区发展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使得壮族双语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里,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用汉语上课和讲解考题,把原有的壮汉双语教育又逐步的改变为汉英双语教育,所以壮语教育发展水平一直难以提升。给学生灌输的知识,大多都是打着“民族教育”的旗号,目的就是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办学经费和国家补贴。到目前为止中学里的壮族双语教学一直还是以说壮话、教汉字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壮文教学的重要性。如此下去不仅不能推广壮文文化的发展,有可能会渐渐的流失。笔者认为,为了把我们壮族土生土长的文化传承下去,真正把壮汉双语教学开展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体现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性,

3、这样才能让壮族的下一代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在立足壮汉双语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逐步的将壮汉双语教学转入到壮英双语教学,真正让壮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并在接授或传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中采取取优去劣的方式并认真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认同的关系,使之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民族化、本土化、地区化。 二、打造壮族文化特色与开展民族文化体育课(一)打造特色校园建设壮族的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意蕴无穷,因此,首先可以在城镇的一些民族中学人为地设置一些唯美的物质文化;然后将整个校园环境,从办公楼、教学楼、宿舍区到食堂

4、甚至校园的礼堂及演出的舞台等显眼的建筑物设置精巧,别具一格的壮族文化特色,让人一进到校园就会觉得整个校园、校舍充满了民族韵味,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其次是打造一条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化长廊,在校园的宣传板块和宣传栏里,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形式张贴和悬挂出来,也可以在适当区域挂上一副多姿多彩的壮锦图渗入壮族文化发展史;在长廊墙璧上雕刻民间经典故事或传说,附上以民歌为题材的建筑文字和壮族文字。在悬挂自然图腾以及崇拜图物的同时可以在宣传窗里摆放壮族特色工艺品如:绣球、铜鼓等,以使校园的民族历史与物质文化特色得以彰显。(二)开展民族文化课程和民族体育课壮族的文化包括以“那”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铜鼓为

5、代表的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绘画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民族体育为主的踩高跷,跳竹竿舞的民族体育文化等等。因此,应多开设一些特色兴趣班和民族特色课堂教学活动,举办各种民族歌舞比赛,如:举办壮民歌对唱,以及举办舞蹈文艺节目等能为国际民歌节编制有针对性的文艺晚会,以及组织学生观看与壮族文化相关的电影、电视、戏剧、图片等艺术文化类作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国内和区内外知名的壮族专家、学者来校观摩,就壮族体育文化等有关主题与同学们进行相互交流并作指导报告等。 三、壮文化融入壮汉双语教学壮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从语音语法到思维表达无不具有各自的特色。其共同点都是属拼音文字。因

6、此,在一些民族中学进行壮汉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其进行对比教学。比如我们知道壮文是拼音文字,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拿实物(比如我们的人民币的背面第三行),左边是壮文,右边是拼音文字教学生识记。另外,壮语语音系统在双语制下吸收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某些特点,使得壮汉融合起来,除个别方言外,唇化舌根音声母和儿化声母等几乎普遍存在于各语言当中,而且原来在南部地区才有的壮语送气音,受到了汉族的影响,现在普遍出现在许多地区当中。并且受双语制的影响,汉语的借词也出现了明显增多的趋势,这在许多较发达的双语制环境下的壮族地区尤为明显,并反映到了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

7、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对于“汉化”的壮族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让其阅读汉字借词多,语音相似的文章;而对于以说壮语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读些少些借词的课文。另外,我们在把壮文作为民族发展的核心任务的的同时,正如上文提到的,要把壮族文化底蕴的东西与语言教育相结合,实现从壮族语言文字教育到壮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超越。上文提到,在壮族传统文化当中,铜鼓文化,民歌文化,崖画文化等尤为引人注目。并且壮族的思想同样独具特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与传统的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可以融入这些东西,可以采取民间文学以歌谣、长诗、史诗、故事等方式与语言教学相融合,让双语教学的课堂增添新

8、的活力,使壮族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本民族和其它民族中能够口耳相传,实现让学生达到文化自觉的目的。(当然我们所说的壮文教育是指以壮族文化为主,但也要兼学汉族的文化史和掌握一些汉族人的文化观,以实现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的自觉发展)。 四、开展壮英双语教学的特色化策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和全球化的来临,英语已经成为各国人民了解世界、开启往来、相互沟通的大门钥匙,所以在壮族民族院校开展壮英双语教学已经是水到渠成,迫在眉睫的大事。我们知道壮文和英文都是拼音文字,因此也可以像壮汉双语教学那样,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两者在语音语调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英语元音与壮语韵母有近似的音节,只是壮语韵母的长短区分不明显,而

9、且没有像英语那样有咬舌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录音机或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如CAI等来辅助教学,展示其近似或不同的发音如kg,bp等。这样学生通过对比记忆就能清楚地了解各个发音的正确位置,充分运用交际教学法调动同学们的各个感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利用诗歌、绕口令等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壮语这样一种音节计时的语言并逐渐让学生学会在说英语发音时去克服壮语的干扰,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其良好的语音发音,拼读单词和说句子的能力。根据英语教学法的直接法的理论,老师可在英语教学中用全英文,不懂的句子就通过简单的动作去提示学生,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说壮语或汉语,以此来训练学生用目的语思考问题的能力。通

10、过一段时间的刺激反应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大部分句子和常用的课堂用语。此外,壮英双语教学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从内容到形式编写教材,在国家统一的课程的大框架下编制富有民族特色的壮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诚然,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当中,培养其跨文化意识。而有些英语教师在上文化课的时候单项式地输入在英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同时在学习及使用英语时要求学生要完全忘记自己的文化,让学生学好国外标准英语,否则就会认为学得不够地道。持这样观点的教师忽略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种英语变体的出现。因此,我们不能强迫自己一定要以英式文化或美式文化作为学习的主导地位,因为英语是一门包容

11、性很强的语言,它的国际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英语的本土化,它既包含西方文化的要素,也包含东方文化的东西。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如上文所说的“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等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基本伦理的东西,然后再融合到我们的壮文化当中形成壮英,把教学与上文所提到的壮族特色文化如铜鼓文化,崖壁文化,歌咏文化,民族体育文化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用这些极富鲜明特色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运用互联网,电影,VCR等形式,使我们对本民族的英语知识得到陶冶和熏陶(如可放刘三姐等电影,采用课堂互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回答某个极具壮族特色的词汇和句子);从真正意义

12、上实现双语教学的本土化,地区化。参考文献1杨丽萍.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衔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张倩,薛新东,吴俊.壮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怀化学院学报,2006,(3).3班弨.双语制对语言本身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壮族地区为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4 杨丽萍.全球信息共享与发展壮英双语教育的构想J.民族教育研究,2003,(2).5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走向辉煌的中国民族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6 李彦福,何龙群.浅论壮族教育发展的分期及特点J.中国民族教育,1994,(02).关宇(Guan Yu),男,1984年8月生,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南宁九中(No.9 Middle School),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电话号码:18203048913电子邮箱:作者通讯地址:南宁市人民东路,5300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