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5060223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等意识来源于细节第二节课下课后,一名男生来到办公室:“老师,我想借个杯子喝水服感冒药。”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书柜:“喏,第一格抽屉里有,自己拿吧!”学生找到杯子,自己倒开水服了药,说:“谢谢王老师!”然后走了。上课了,是数学课,学生在下面做单元测试试卷,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这时,手中的红色圆珠笔没油了,于是我轻声地问前排学生:“谁有红色圆珠笔,借来用用?”虽然是轻声,但许多学生都听见了。于是,坐在前几排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从书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开,找出圆珠笔,他们纷纷把握着笔的手伸向我:“老师,用我的笔吧!”“老师,用我的!用我的!”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真诚的渴望。还是那

2、位课间向我借杯子的男生反应敏捷,坐在第四排的他几乎是小跑着上前,把笔递到我的手中在递给我手中之前,他还细心地将笔芯旋转了一下,把原来的蓝色旋转成红色。这是许多年前的一幕,当然是很普通的事,但至今历历在目。尽管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向老师借过杯子,但我相信几乎所有老师都曾向学生借过笔,并享受过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由这件小事往深处思考的是: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他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有对我说:“我这里有,自己来拿吧!”我当然不是说,我向学生借笔时学生叫我自己拿,才是正常的;不,我认为学生把笔递给我是对人起码的尊重。问题是,学生向我借水杯时,我为什么没有亲自把

3、水杯递给他呢?说实话,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过这样做!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学生毕恭毕敬地把笔递给我,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毕恭毕敬地递给学生,则是有失体统的,因为我是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我没有这样问过,现在我却要问我自己。而且这样的“为什么”还可以问许多: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而且有时学生招呼老师,老师还爱理不理的)?为什么上课前学生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老师好!”而老师往往只是敷衍地说声“同学们好”甚至只是“嗯”一声?为什么学生到医院看望老师不过是“应有礼貌”,而如果老师到医院看望病中的学生就成了难能可贵的“事迹”?为什

4、么老师去家访时,学生总会为老师搬来椅子,而学生来到办公室很少享受“请坐”的“待遇”?为什么学生违反了校纪被处分是“理所当然”,而老师犯了错误接受班规惩罚就成了“品德高尚”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师生平等与否,往往通过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表现出来,而且这些细节都是不经意的,但也许恰恰通过许多“不经意”的“细节”,我们就正在为未来培养着公民或顺民。说到“平等”,得消除一个误解。因为有人一看到“平等”,特别是“师生平等”就会感到不安:“老师和学生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怎么可能绝对平等呢?我们不是提倡尊师重教吗?怎么能够平等呢?”这就是我所说的“误解”。我们从来没有说过“绝对平等”,因

5、为“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也不存在。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分工等方面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怎么可能“绝对平等”。老师进教室上课要领工资,学生进教室上课还得交学费(义务教育除外),这怎么可能“平等”?但是我们这里说的的“平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生命价值的平等、思想尊严的平等、社会机遇的平等和政治权利的平等。这和我们通常说的人与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应该提倡的师生长幼礼仪礼貌是两码事,更与我们“尊师重教”传统不是一回事。我们这里是民主教育的背景下谈“平等”的,这里的“平等”是民主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培养。因为既然民主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

6、生活中,更多地是表现为人际之间的平等。让学生从小在心灵深处确立平等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种“平等”,这是我们教育的分内之事。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还要使学生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以及在法纪面前的一视同仁,懂得尊重、维护自身与他人权利的道理。努力使学生具备尊重自己,同时又尊重他人,善于交往,善于与人合作,重视各种横向联系的生活态度。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教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比学生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真正自然而然的平等。因此,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

7、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对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煞费苦心的“教育”,不如说是潜移默化的“感染”,即通过教师本人心灵深处平等意识的自然流露,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好!”教师应该真诚地鞠躬回应:“同学们好!”需要帮助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教师首先请他坐下;校园师生相逢,教师主动招呼学生,或者面对学生的问好,教师也真诚问学生好;课余,教师和学生不妨一起嬉戏娱乐,这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师生尊严上的平等。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