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PPT精选文档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76163057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弟子规PPT精选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PPT精选文档(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弟子规导读1弟子规简弟子规简 介介v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v弟子规以论语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学而篇”第六第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v弟子规从内容上共分为五个部分,弟子规从内容上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

2、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全书规全书1080字,字,360句是目前大家公句是目前大家公认和推崇的道德教育传统经典之作。认和推崇的道德教育传统经典之作。v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学文2v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七年,卒于清雍正六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3总

3、叙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4一、入一、入 则则 孝孝v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v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v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v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5一、入则孝v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v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v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v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6一、入则孝v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

4、贤v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v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7一、入则孝v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v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v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8二、出则弟(悌)v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v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v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v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9二、出则弟(悌)v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v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5、v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v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10二、出则弟(悌)v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v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v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11三、 谨而信v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v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v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v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12三、 谨而信v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v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

6、则v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v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13三、 谨而信v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v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v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v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14三、 谨而信v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v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v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v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v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15三、 谨而信

7、v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v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v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v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16三、 谨而信v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v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v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v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v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17三、 谨而信v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v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v闻过怒闻誉乐损友

8、来益友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v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18三、 谨而信v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v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19四、泛爱众而亲仁v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v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v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v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20四、泛爱众而亲仁v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v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v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v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21四、泛爱众而亲仁v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v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v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v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22四、泛爱众而亲仁v恩欲报怨

9、欲忘报怨短报恩长v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v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23四、泛爱众而亲仁v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v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v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v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24五、余力学文v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v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v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v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25五、余力学文v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v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心有

10、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v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v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26五、余力学文v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v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v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27小结v勿自暴勿自暴v勿自弃勿自弃v圣与贤圣与贤v可驯致可驯致28孝v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v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v子曰:“

1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v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v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v大连王希海的故事29教子v老子相继为“孝”。v父子之爱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狎生怠慢叛逆,简则孝慈不接。v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v教妇初来,教儿婴孩。v少若天性,习惯如自然。v无教不能有爱。v养子不教

12、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30悌v三亲:有人自有夫妇,有夫妇自有父子,有父子自有兄弟。九族是然。v兄弟:兄弟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气息相通之人。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兄弟相互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珍惜从父母那里采来的血气,宜相互牵挂。兄弟不睦,子侄不爱,路人反会欺凌。v五伦:父子 君臣 夫妇 兄弟 朋友v十义: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 夫义妇随 兄友弟恭 长惠友顺31二十四孝的故事:孝感动天孝感动天 v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相传他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v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v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

13、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32卖身葬父v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33鹿乳奉亲鹿乳奉亲 v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

14、,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 被误杀的危险。 34啮指痛心啮指痛心 v v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 以礼相待。v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5芦衣顺母芦衣顺母 v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

15、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36亲尝汤药亲尝汤药v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

16、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7拾葚异器拾葚异器v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 38埋儿奉母

17、埋儿奉母v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39刻木事亲v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

18、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40怀橘遗亲v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41扇枕温衾v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42卧冰求鲤卧冰求鲤v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43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