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5048099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梅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涂)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最好的5道题计分)(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3)子曰:“其恕乎!,。”(论语十则)(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5)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表达诗人全家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_,_。(6)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借用流

2、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的词句是 , 。(7),非宁静无以致远。2口语交际。(3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1日下午19时公布,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作家,中国人为此欢欣鼓舞,各界人士对莫言获奖纷纷表示祝贺。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你想对莫言说些什么? 3名著阅读。(6分)语文试题 第1页(共6页)(1)下列各项中,对相关名著的评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

3、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一事。C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母亲。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60字左右,4分)请简述“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相关情节。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这句话出自西游记,请概述与此相关的情节。4综合探究。(6分)材料一:西风东渐,洋节流行,成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

4、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旧、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2分)(2)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摈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2分)(3)请写出古代诗歌中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连续两句诗句。(2分)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55分)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第59题。(18分)语文试题 第2页(共6页)

5、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1)何以效之( ) (2)顾玩所见( )(3)人病见鬼( ) (4)犹伯乐之见马(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BA传曰 自见异物传不习乎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CD宋之庖丁学解牛 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 犹梁肉之与糠糟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2)二者用精至矣。8.选文列举

6、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的道理。(4分)9.结合生活实际,你认为王充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3分)三、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1016题。(21分)【甲】一匹高头大马被从交易市场牵回了家。主人对所养的牲畜向来赏罚分明,按贡献大小分配粮草。于是,主人让大家来评议评议新来的马。驴子和骡子低头不语,显出谦恭的神态。“我看是匹好马,”一匹老母马说,“是匹千里马的胚子。”驴子和骡子依然沉默。等到主人靠近了,驴子才凑上前去低声说道:“老母马和新来的是亲戚,我怕当面说了伤和气。”主人笑笑说:“我知道你是碍于面子,没关系的,工作需要嘛。”驴子这才正儿八经说开了

7、:“主人,你看那新来的,哪有新来的样子?头昂得高过主人您了,再看它那对前蹄,总是不时地乱踢一通,这是对主人您早就心存不满了,不是吗?”主人正犹豫着,驴子又说:“奴才虽然不才,但奴才能连续拉磨七七四十九天不歇脚,他能吗?一看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货。”语文试题 第3页(共6页)“那是,是好是赖拉出来遛遛!”沉默许久的骡子也在一旁帮腔。为了验证驴子的话,主人安排马在磨坊拉了三年的磨,说是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后来又调马去驮东西、犁地,说是要从最基层做起。五年后,马没了光亮的皮毛,两眼也暗淡了下来。主人叹了一口气道:“还是驴子看得准啊!”然后沮丧地把马宰了。(选自好马之死)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甲】文中“不才”的意思是 ;“沮丧”的意思是 ;【乙】文中的“食”出现了多次,但意思和用法不同,“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的意思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的“食”的意思是 。(4分)11【甲】文塑造了骡子、驴子、老母马等形象,能够说真话的是 ;文中的高头

9、大马的遭遇可以用【乙】文中的“ , ”这句话来概括。(3分)12【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印证的是【乙】文中“食马者” 的行为。(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3概括下列形象的性格。(4分)【甲】文中的驴子: ;【乙】文中的食马者: 。14【甲】文中的“高头大马”和【乙】文中“千里马”都比喻 ;【乙】文中的“伯乐”比喻 。(2分)15选出对两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A【甲】文是记叙文,【乙】文是议论文。B【甲】文中的主人,脱胎于【乙】中的伯乐。C从构思、立意上看,【乙】文借鉴了【甲】文。D两篇文章要谈的主题相同。16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两篇文章后的体会。(3分) 语文试题 第4页(共6

10、页)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721题。(16分)你并不是个坏孩子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印象里,我有一件红格子风衣。那是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的一排啊,靠近窗口,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户玻璃,被

11、你找到办公室谈话。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一件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窗户玻璃,碎玻璃划破他的手,鲜血直流。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

12、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语文试题 第5页(共6页)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来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

13、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坏孩子哦。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选自课外阅读)17.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3分)18.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19.“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3分)20.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21.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_之情,同时,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_之心。(4分)第三部分 写作能力(70分)五、根据下面要求,完成第22题。(70分)22. 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