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504432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摘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至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掘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依据发掘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简单。关键词: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演进Abstract:IthasbeenaboutonehundredyearssincePaleolithic-archaeologyintroducedtoChina.Wethinkthehistorycouldbedividedintofourpartsthrough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ofexcavationwayineachpartwhicha

2、lsohasitsfeature.Keywords:Thearchaeologyofthepaleolithicperiod,unearthedmethod,evolution.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漫掘法”也是初步发展的,到后期的发掘先测绘遗址的地形图,然后在遗址中布长方形探方,到最后发展到建立基准点,以测量重要发现物的深度,这些测绘记录方法均为以后的发掘记录所鉴用。“漫掘法”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弊端很多,其虽然也注意到了层位的上下关系,但未严格控制,记录也不甚详细,给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如虽然德日进、杨钟健在报告中将北京猿人遗址含化石的堆积物自上而下划分10个层,但层位关

3、系的不清楚还是对于有直接断代意义的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带来了不便。第二阶段是探沟法与探方法结合的“打格分方”按水平层发掘的阶段.这一阶段发掘方法的改革主要以1932年周口店“第一地点”和1933年山顶洞的发掘方法改革为代表,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然,这一阶段的发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1933年在山顶洞发现了7或8个个体的人类化石,发掘者后来认为有三个个体是从下室的墓葬里发现的,但关于“墓葬”的判定是裴文中根据卞美年和贾兰坡送到办公室的头骨化石上有赤铁矿粉粒,以及发现盆骨和大腿骨的地层有部分土为赤铁矿染成红色,再对比欧洲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中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才判定的14。虽然后来裴文中赶到

4、现场进行了重新布方发掘,但已经挖去了相当大一部分堆积。从考古发掘方面来说,这次对于墓葬遗迹发掘是不甚成功的,其原因除了缺乏经验、准备不足外,这种按水平层等深发掘的方法也有其弊端,对于遗迹单位很难象按自然文化层发掘的方式一样直观的反映出来。另外,每一水平层的每个方格内发现的标本都有相同的号码和发现日期,每隔一定的距离,南北和东西四个方向都绘制了剖面图,这些虽然都方便了以后室内的整理工作,但还是不能满足埋藏学的研究。第三阶段,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按自然文化层发掘和按水平层发掘同步并行,开始关注遗址内的遗迹和遗物的空间结构,并取得初步成就。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本地学者

5、自主思考发掘方法的改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外考古合作的加深,引进国外流行的按水平层发掘方法;另外,结合实际情况,开始采用大面积揭露的发掘方法并取得重大成就。在发掘过程和研究中开始密切关注埋藏学、石器拼合、栖居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学术视野拓展,旧石器考古向发掘方法更加完善,记录更加详尽的方向发展。众所周知,由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旧石器时代以后的考古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所以裴文中先生认为应该旧石器、古人类、古脊椎动物和第四纪地质要一起抓,坚持“四条腿走路”。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真正属于原生堆积的为数并不多,大多数地点的文化遗物或多或少经过了流水等自然营力的移动,象

6、这样的地点发掘时着重把地层和遗物的位置搞清楚就可以了;如果发掘原生堆积遗址,确实需要按照严格的考古方法揭露古人类生活面,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多35。时至今日,在旧石器考古发掘中,关于按自然文化层和按水平层发掘两种方法哪种更科学,更合适,不同学者都还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这方面,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的发掘方法或许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实例。毫无疑问,由于测量的细化和记录的详尽,按水平层发掘的方法无疑将成为今后的主流,但是在有遗迹现象出现和地层为坡状堆积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按自然文化层发掘将有利于更直观的揭示堆积的原貌。以上,我们回顾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历程,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西方学

7、者开始,到30年代裴文中、贾兰坡等先生在周口店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研究,这段期间,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应该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这有国外学者的贡献,更多是国内学者的摸索。新中国建立后的5060年代,旧石器时代考古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期间有采用水平方格发掘法,也有按自然文化层(地质层)发掘方法的应用。6070年代,当西方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从发掘到研究到解释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的时候,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发掘方法、研究手段、解释体系与此前未发生多大的变更。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遗址内的遗迹和遗物的空间结构,80年代后期,中国学者自发进行了一些探讨,发掘记录开始注重埋

8、藏学的研究,也开始自主探讨规范的按水平层发掘的方法。更可喜的是90年代以后,随着与国外合作的增多,水平发掘方法更加规范完善,大面积揭露方法的探索,研究视野不断扩展,诸如遗址内部空间结构的探讨、拼合分析、栖居形态和埋藏学研究等都已经起步,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接轨。注释:1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代,天津科技出版社,1987年。2、4、7、8、9、11、14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3、13、17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5裴文中:周口点中国猿人成年头盖骨发现之经过,裴文中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9、,1990年。6、15、16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10高星:论裴文中先生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贡献与影响,高星、裴申主编:不朽的人格与业绩纪念裴文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科学出版社,2022年。12张森水:裴文中简要年谱,高星、裴申主编:不朽的人格与业绩纪念裴文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科学出版社,2022年。18张镇洪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掘简报,人类学学报4卷第1期,1985年。19张森水:五年来中国旧石器的研究纪念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55周年,人类学学报3卷第4期,1984年。20吕遵谔:金牛山猿人的发现和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

10、期。21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90年。22张森水:中国旧石器考古的新转折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评述,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23黄万波、方其仁等:巫山猿人遗址,海洋出版社,1991年。24、25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26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人类学学报13卷第3期,1994年。27卫奇:石制品观察探讨,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28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2卷第3期,1993年。

11、29王社江等: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研究,人类学学报23卷2期,2022年;王社江等: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人类学学报24卷1期,2022年。30侯亚梅、卫奇等: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再发掘,人类学学报18卷第2期,1999年。31陈淳等: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8卷3期,1999年。32本人参加了2022年郑州织机洞遗址的发掘。33刘德银、王幼平:鸡公山遗址发掘初步报告,人类学学报20卷第2期,2001年。34刘德银:网格发掘方法在鸡公山旧石器遗址中的应用,江汉考古1998年增刊之湖北省考古学论文选集,1998年。35贾兰坡、黄慰文、卫奇: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