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5040198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设计[2].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设计 主题名称 定风波 学 段 高一必修四 课 型 授新课 课 时 数 1课时 课程资源 多媒体 导学案 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词均是作者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定风波以词人道中遇雨,雨具先去,以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追求高尚的人生志趣。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诗, 唐诗。对于诗歌的鉴赏手法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已有基本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于一些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较多,而

2、相对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授课时侧重于对诗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预习任务 1、品悟诗人在雨中的心境 2、见备注中的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悟 2、合作探究 3、学生展示 4、老师升华 学法指导 1、朗读(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请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 2、学方法:学方法:即时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思路 1、新课导入 2、回顾旧知

3、,联系背景 3、初步感知(诵读,词大意,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4、再赏全诗,把握形象 5、写作手法 6、总结全诗 7、课外延伸 一、新课导入 (2 分钟)天气越来越热,下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当时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回顾苏轼的生平和作品:2 分钟)定风波属于词牌名,作者苏轼我们一点都不陌生,请我们简单回顾苏轼的生平和作品(大屏幕展示苏轼生平)。 苏轼的一生,仕途不畅,却成就了他的文学之路。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

4、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而今天我们学的定风波也是作于黄州。 三、诵读小序(3 分钟) 那么定风波是在各种情况下所作?大家请看小序,齐读一遍。小序给我们提供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地点、背景、作者的心情,生齐答)显而易见,小序为下文抒情做准备。现在我们就正式走进定风波 教学过程 四、诵读初步感知(15 分钟) 诗歌讲究四读: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相信大家音读一定没问题,我们看看意读。 1、导学案中给大家列了几个重点词语,这些词课下注释都有。师问学生答。 2、重点讲解“吟啸”的“啸”。 啸:长啸。陶渊明有“登东皋以舒啸”就说得通。但是下雨呢,周围还有人,苏轼大喊大叫,不是

5、精神病吗?理解为打口哨,吹着自在的口哨,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3、学生对课文疑虑提出疑问,生回答,不能解决留待鉴赏时进一步分析。 4、找两名血学生说说这首词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仗,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的轻便。这雨有什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5.找两名同学朗读,再进行点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应读得慢点。最

6、后一句淡然慢)。 6、听录音 7、齐读 8、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上,下阙都围绕雨来写。明确:上片写雨中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齐说) 9、师概括:既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 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其次题为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最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大屏幕) 五、把握形象,再赏定风波:(10 分钟) 读罢全诗,脑中出现了一个什么样苏轼?即从全诗可以看出词人是怎样的形象(或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请用几个词来概括并简析。(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学生分析时注意结合手法) 1、雨中苏东坡是何种情

7、怀? 预设:超然物外 镇定自若 潇洒闲适 旷达乐观 超然物外 沉着豪迈 淡定超脱。(学生分析时师生要互相提问不解之处,要注意落实本诗难点) 如 a 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后文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风雨”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明确:“风雨”一语双关,即是自然界的风雨,又是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c“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有何深意?明确,两处除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外,还可指分别比喻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2.整体形

8、象(齐答: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峰冒雨诗人形象) 总之苏东坡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课件)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六、进一步鉴赏诗歌:(5 分钟) 1、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哪一句? 答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2、苏轼之“归”和陶渊明之“归”一样吗? 明确:不同,苏轼是心归。归于心灵的港湾,心灵的慰藉。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拓展升华: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9、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3、本词部分语句富有哲理,请你找一找,并阐述哲理?(学生自主分析,组织语言,注意言之有理) 师德育教育:同学们,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七、分析写作手法:(在具体分析人物心情时会渗透)(1 分钟) 1、以小见大(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的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畏坎坷

10、淡泊超然的情怀。) 2、虚实结合(蓑,虚写。斜照,虚实结合) 3、比喻,双关 象征(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比喻“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八、课堂小结归纳主旨:(1 分钟)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徐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 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九、同学们,学过此诗,你想对苏世说些什么?(1 分钟)(学生有感

11、而发) 十、当堂训练 (4 分钟)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荦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续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十一、结语(1 分钟):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的像他一样明亮

12、,一样豁达。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人物形象: 镇定自若 潇洒闲适 沉着豪迈 旷达乐观 超然物外 写作手法: 1、以小见大 2、虚实结合 3、比喻,双关,象征 课后作业 1、美读并背诵全诗 2、课下抄一首自己喜欢的未学的苏词。 教学评价 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诗人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乐观的胸怀,教学中, 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就难以完成领会哲理思想的这一目标,于是, 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读、品,论。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境,在反复的推敲中品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的一次次讨论、发言中提升内心的旨趣。学生带给我很多惊喜,基本完成了课文的预设。望我的课堂起到了抛砖引玉的

13、作用。不足之处:关于苏轼有太多的诗词经典,在课堂中不能将其展现,只能留作课下慢慢品悟。 备注 (附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 包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 1、 了解苏祠的艺术风格 2、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课时】1 课时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的泰然

14、之处。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之处”的心境。 【学法指导】 1、朗读 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 以及知识链接 2、学习方法;即事感怀诗词的鉴赏方法 既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鉴赏方法:首先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其次体会了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最后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学习过程】 一 解词释句并写出此诗大意(A 级) 芒 鞋 : 全 诗 大 意 : 吟啸: 徐行: 萧瑟: 料峭 二、学习小序 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那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学习上阕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 2. 在遇雨事,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样的相对措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3.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诗有什么言外之意 4“一萧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